地里抢人忙,真有转机吗?涨工资加机具加吃住能稳人
你会去捡土豆吗?别急着说不——我刚在乌兰察布的地头看到一幕,或许会改变你的答案。中部地区约三十万亩土豆到了收获高潮,收割机能把土豆从地里翻出来,但田间那最后的“收尾活”还靠人抠、靠人捡。
画面很接地气:黄土里带着泥浆,土豆埋得深,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弯着腰一把一把地捡,日班九到十小时。起初工钱是240元一天,有人愿意干;后来雨季一来,土豆带泥多、捡拾强度上升,原来愿意来的退缩了。缺工把价钱抬到三百多,才勉强把人叫来,但总量还是回不到以前。有人唱着小调儿抱怨:“萝卜像小孩子,土豆像老顽童,藏得深还爱打滑。”也有人感叹:“一天下来三百多,掏心掏肺干活也算值了。”河南那位带儿子来的工人更直白:“耐苦能吃,但钱得实在。”
这事看似是工钱问题,其实牵扯出不少老话题。雨水多让活更累,劳动力在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意长时间弯腰干体力活,农机化覆盖又不够,这几样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抢人战。短期涨工资能缓一阵子,但回不到根本。
要想稳住这块劳动力市场,得从几方面同时着手:改善作业环境,减少泥泞带来的额外体力;提供临时住宿和可靠的饭食,别让工人花时间折腾吃住;推广半机械化或更适用的小型设备,让“人机配合”替代纯人力;把运输、销售环节组织好,让干活的人放心——大家都知道,活儿靠得住、路子顺畅,谁还不愿意来?
人情味儿也很重要。田间那些碎碎念既是抱怨,也是实话:“要是能少些泥,咱们一天轻松点。”“只要挣得多,谁不愿意来?”把体面劳动摆在台面上讨论,不只是工钱的数学题,更涉及尊重、保障和长远的组织方式。
乌兰察布的土豆熟了,地里等着人,城里等着吃,打工者等着钱。你如果在外打工,遇到这种辛苦但收入还算靠谱的季节性活儿,你会来捡土豆吗?为什么愿意或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