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生长的抗日军政大学

新闻动态 2025-11-23 19:54:11 186

抗大二分校和抗大总校分别在1939年2月和1939年10进驻陈庄。抗大在陈庄驻训4个多月;抗大二分校在陈庄一带驻训5年,培养了2万多名军政干部,为前线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抗日军政人才,对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抗大总校为何进驻陈庄

抗大是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建立的,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校长林彪,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兼任,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第1期学员全部是红军干部。

193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两天后,抗大第2期在延安开学。抗大总校除本部外,设有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毛泽东为教育委员会主席,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部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傅钟,后来是莫文骅,校务部部长杨立三。这期学员除红军干部外,还有青年学生。

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抗大的教育方针。

抗大总校在延安一共招收了5期学员。第5期学员4962名,来自全国各地,还有95名华侨,25名朝鲜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来自敌后战场的打击越来越大,日军调整了战略,对正面战场,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将作战重心转向敌后战场。致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根据地,承担日军主要的进攻压力;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制造摩擦,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困难。

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9年6月20日作出《关于抗大陕公本校等迁到晋东南的决定》。

抗大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着手各项挺进敌后的准备工作,将抗大总校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来又改称“青年纵队”),由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仿吾任副司令员,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王智涛和欧阳毅分任参谋长、副参谋长。

抗大总校出发前夕,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出席为他们送行,毛泽东主席送他们“三个法宝”:一是要坚持统一战线,二是要开展游击战争,三是巩固内部团结。这成为抗大总校开展敌后办学的指南。

7月10日,抗大总校在罗瑞卿副校长率领下离开延安,踏上了挺进华北敌后的征程。此时,日伪军正在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抗大总校不得不改变行军计划,后来报请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先开赴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尔后再待机向晋东南挺进。

8月上旬,抗大总校分3个梯队相继出发,途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25个县。经过两个半月的“小长征”,抗大总校的第一、第二梯队于9月末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此时正逢八路军120师取得陈庄战斗胜利之际。10月10日,抗大总校在校政治部驻地举行了祝捷大会。在庆祝大会上,八路军120师贺龙师长和罗瑞卿副校长都发表了讲话。不久,抗大第三梯队也抵达了陈庄。至此,抗大总校胜利完成了向敌后进军第一阶段的任务,并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边战边训生活。

1940年1月,抗大总校第5期学员毕业,在陈庄举行毕业典礼。八路军120师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甘泗淇主任等参加了大会并发表讲话,热烈欢迎抗大毕业学员到部队工作。

鉴于晋东南地区已基本上粉碎了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局势比较稳定。1940年2月上旬,抗大总校从陈庄一带出发,于2月26日抵达山西省武乡县的洪水、蟠龙镇一带。至此,抗大总校完成了挺进晋东南的任务。

二、抗大二分校进驻陈庄及历史沿革

抗大二分校1938年12月13日成立,1939年2月进驻陈庄,1944年3月撤销。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重申了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党的主要工作是在战区和敌后。为应对敌人进攻西北,减少财政困难,扩大抗大。193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以抗大第7大队和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组建抗大第二分校,东进晋察冀根据地办学。抗大二分校1938年12月13日成立。

1938年12月13日下午,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在延安小礼堂召开干部会,正式宣布成立抗大第二分校。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到会讲话,说明在敌后建立抗大分校的必要性和四点好处:一可减轻陕甘宁边区人民的负担;二可就近招生和分配工作减少旅途长途跋涉,缩短学习周期;三能及时搜集到我军作战的实例,补充书本的不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能使抗大的教职员在敌后作战环境中得到锻炼。最后,罗瑞卿勉励大家说:“只要你们成功了,我们也会跟着来的。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抗大二分校的第1期学员主要以抗大第5期第7大队和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吸收抗大第2、第3、第4大队一部和陕北公学的旬邑分校,以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各一部合并组成,共2000余人。校长由抗大总校训练部部长陈伯钧担任,副校长由陕北公学教育长邵式平担任。徐德操任训练部部长,袁子钦任政治部主任,张平凯任政治部副主任,吴先恩任供给处处长。

抗大二分校1939年8月进驻陈庄。1938年12月下旬至1939年初,抗大二分校2500余人,分三个梯队,先后开赴晋察冀根据地。第一梯队由第1大队大队长詹才芳、副大队长侯正果、政治协理员李中权率领,第二梯队由校长陈伯钧率领,第三梯队由副校长邵式平率领,分别从瓦窑堡、延安、蟠龙和关中地区出发,东渡黄河,突破同蒲路封锁线,于1939年2月24日前,进驻河北省灵寿县陈庄地区。一路上,有辛苦,也有欢乐,大家还编了顺口溜:“敌后方,敌后方,前面有虎后有狼,反动派进攻要打退,鬼子一来要反扫荡。进攻扫荡全打退,我们在夹缝中生长。”

二分校进入晋察冀边区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立即派部队沿途掩护,第四分区司令员熊伯涛、政委刘道生亲自率部队迎接。到达陈庄后,聂荣臻派参谋长孙毅和政治部主任舒同代表军区首长前来慰问,并介绍边区的敌我斗争形势和军区部队的情况,希望抗大二分校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前线作战需要的干部。

1940年6月,陈伯钧当选为“七大”代表,离职去延安,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孙毅接替陈伯钧任抗大二分校校长。

抗大二分校共办了5期:从1939年3月至9月,办了2期。第1期编成4个大队,学员1106人,绝大多数是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第2期于1939年5月开学,学员主要是来自晋察冀军区部队的干部,还有部分地方干部,共计2327人编成4个大队。9月下旬,抗大总校到陈庄后,第二分校把驻地让给总校,二分校便迁到灵寿县韩信台和神南镇一带。

1940年3月二分校开办第3期。这期学员分高干科、上干科和普通科。高干科主要训练团、营干部,编成两个队;上干科主要训练连队干部,也编成两个队。高干科和上干科,这4个队编成特科大队。普通科主要训练班排长,编成4个大队,学员年底毕业。

1941年1月开办第4期。高干科和上干科合并为高上科,营、连干部学员300多人;普通科的班、排干部学员3900多人,共计学员4200多名,编为4个大队。1942年反“扫荡”时,普通科学员编入晋察冀军区所属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对外称教导大队,归军分区领导,但教学业务仍受分校指导。二分校只留高上科4个队,这4个队于1942年3月开学,为第二分校的第5期,共有学员340余人。

在此期间,二分校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的指示精神,先后成立了附设中学和陆军中学。

附设中学1942年1月6日开学,学制三年。校部驻女庄,学员队驻大湾、牛庄一带。附设中学是为培养有文化的军政干部和将来建立技术兵种准备人才,所以既有普通中学的特点,又是一所军事学校。文化课内容与当时的普通中学基本相同,军事课有队列、地形学、行军、警戒和紧急集合等课程。附中校长开始由李志民兼任,以后由江隆基担任。

陆军中学于1942年5月成立。学员是从部队选拔的优秀班排长和老战士,约600人,编为4个学员队,学制三年,驻阎庄、大夫庄、谭庄一带。二分校训练部部长唐子安任总队长(后由骑兵团团长李钟奇接任)。

1943年2月,二分校奉中央军委之命,由校部机关率高上科共300多人到陕北绥德归回总校建制。5月,附中到甘肃省合水县编为第7分校第2大队。1944年3月,陆军中学第1大队迁往绥德,编为抗大总校第2大队。3月下旬,孙毅校长调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3月底,陆军中学第2大队改称晋察冀军区干部总队,归军区直接领导。这也是后来的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基础。至此,抗大二分校即行撤销。

(来源:八路军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