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策略2025年三季度货币政策与你认知有何不同
三季度货币报告稳中谋变,银行新挑战
说到央行报告,每次公布总会引来一波关注,不过其实大家慢慢都发现,这几年报告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特别是上一季度发布后,我都没什么兴趣点评,因为说实话,那份报告没太多干货,就感觉在复述大家早就知道的大趋势,我觉得该聊聊三季度的新情况,顺便亮出我的新观点现在讨论货币政策,光看“量”和“价”已经不够,我们更要关注结构变化,还有未来银行业的生存之道。
其实大家都知道,信贷数据过去总是重头戏,这轮报告里住户贷款还是整张表的1/3,企事业贷款又是大头,单从绝对量来好像没啥新变化,继续对比季节数据,你会发现不简单,零售贷款增速又往下掉了,对公贷款也降了,但降幅小些,特别是,零售贷款竟然余额直接负增长,三季度少了近670亿,这相当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置业信心还在走低,银行也不敢贸然放贷。
这种情况不光中国有,比如美国,过去两年信用卡余额增加很快,但今年上半年突然下滑,原因除了加息紧缩,更多是消费者信心和收入预期变差,结果银行收紧个人贷款,消费贷款面临严峻考验。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下行时,个人信贷投放都容易吃紧,而企业信贷反而往往稳得多,因为政府和政策会托底,保障企业经营周转。
说回咱们自己,其实银行日子也不太好过。新发贷款利率下降这件事之前很明显,但到了三季度,下降幅度明显变慢。二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降了0.15个百分点,到三季度只降了0.05个百分点,住房按揭利率还持平了,说明降价空间越来越有限。这好像在和2008年美国货币宽松有点像,当年美国降息降到零,也还是没能让银行疯狂放贷,最后不得不搞量化宽松、各种宽松工具。中国这轮情况类似,政策端想刺激,可是信贷周期、客户质量、风险管控都卡着,降价效应慢慢递减。
与此银行贷款利率现在已经很合理了,各类贷款,只有票据融资例外,按揭贷款最低,这也是风险和损失率决定的,这是利率市场化后的自然结果。但这背后还有深层次变化。以往存量房贷都是高于市场平均,比如二套、三套房利率有惩罚,导致当时居民投资欲望反而被抑制。现在,这种现象大幅缓解,按揭利率调到历史低位,背后其实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也让银行资产端利润越来越依赖对公贷款。
既然这样,我们就得关注报告里的“小作文”,这些专栏内容其实透露了央行的长期思路,比如《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明说以后金融规模增速必然放缓。按照报告,经济增长、物价预期决定货币投放;放在全球中国今年“宽货币、宽财政”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高增速,三季度M2增速只有8.4%,低于前两年。这说明什么?其实是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规模增长”天花板越来越近,大家拼体量的时代快到头了。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国外,比如日本,90年代之后金融规模增速持续下滑,银行不得不靠提升服务、寻找新结构,比如鼓励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中国报告也开始强调这一点,信贷份额慢慢减少,债券和权益类资产变多,这势必逼着银行调整战略,否则行业格局就会像日本那样,两极分化加剧,头部企业越做越强,小银行日子更难过。
再看《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那一篇,央行重点就是要把各类利率关系理顺,政策利率当锚,市场利率围着它波动,如果偏离太远,央行就会调整数量工具,维护金融秩序。银行资产负债之间,净息差要保持合理,否则大家都亏本,市场秩序乱套,这次强调净息差中性,也说明以后政策调整要更平衡各方利益,有点像欧洲正在鼓励的“息差友好型”银行监管。
利率结构方面,央行还关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资产的利率层次,希望未来利率走廊更稳定,减少利率倒挂情况,这也是提升风险定价能力,避免银行互挤利润,大家都无法覆盖坏账。这个思路在美国和欧盟监管层都很常见,实际背后都是为了保护金融行业长期稳健发展。
最后,报告里展望四季度,其实没太多新表态,政策主基调还是“稳”,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率自律和定价执行的督查力度加大,二季度和三季度都强调要现场评估、提升定价能力,三季还加了“持续开展”,看来以后恶性竞争会被约束,银行的净息差有望企稳,这对整个行业其实是件好事。
其实三季度报告透露的信息比表面数据更有启发性。未来银行业不仅要拼规模,更得比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既要适应信贷份额变小,还要在债券、权益资产配置上有新思路,净息差管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看起来轻松,实际上挑战不小。
央行能否通过更加灵活的政策,引导银行主动转型,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升级?银行能否真正提高资产配置能力,避免在竞争中被边缘化?这才是接下来我们要持续关注的开放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