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岛部队家属区:承载童年记忆的故土

新闻动态 2025-11-24 02:34:43 162

#美女#

重回桃花岛:那年初夏,我们枕着海风数星星

车子拐进营区大门时,海风正把桉树叶吹得哗哗响。二十三年了,哨兵换了一茬茬,梧桐却还是那个高度。我摇下车窗,咸湿的空气涌进来——这是记忆里最熟悉的味道。

沿着斑驳的围墙慢慢开。左边是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右边还是那排红砖矮房。王阿姨家的葡萄架依然茂盛,只是晾衣绳上挂着的,已不是当年那些洗得发白的海军衫。

三号楼,二单元。

楼梯扶手的蓝色油漆剥落得厉害,露出深褐色的木纹。我数着台阶——九级,转角,再九级。小时候总是一步跨两级,被母亲说像只猴子。现在一步步走,台阶竟显得这么矮。

302室的门锁换了,但门框上那道刻痕还在。每年生日,父亲都会让我背对着门量身高,然后用小刀仔细刻下日期。从一米二到一米六五,这扇门见证了我整个少女时代的生长。最上面那道刻痕旁,还留着高考前夜我偷偷刻的“一定要考上”——字迹稚拙,却让眼眶突然发热。

操场边的榕树更粗壮了。我找到那根最矮的枝桠,曾经费劲才能爬上去,现在一抬手就能够到。树皮上似乎还留着我们用小刀刻下的名字:小雨、倩倩、大勇、我。那个暑假的午后,我们并排坐在树杈上,把玻璃弹珠对着太阳照。

“以后我要当船长。”大勇说。

“我要去北京读大学。”这是我的声音。

后来大勇真的考进了海事大学,而我去了北京。只有这棵树还守在这里,把我们的童年封存在年轮里。

绕过锅炉房,后面那条水泥路还在。雨天时,我们故意踩水坑,溅起的水花能打湿整条裤腿。路的尽头是服务社,如今改成了自助超市。但我还记得那个总给我多舀一勺白糖的阿姨,记得用两毛钱就能买到的橘子味硬糖。

站在防波堤上,夕阳正把海面染成金箔。这片海见证了多少离别与重逢——父亲出征时我在这里挥手,母亲等待时我在这里张望。潮水退去,露出礁石上我们曾经挖牡蛎的痕迹。

有些地方,离开得再久也从未真正告别。 桃花岛于我,不是旅游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生命最初的坐标系。在这里学会的第一首军歌,第一次看到军舰归航时挥舞的彩旗,第一次体会离别与坚守的意义。

夜色渐浓,家属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哪扇窗里还有孩子在练琴?哪个阳台还飘着红烧带鱼的香气?这些寻常的烟火气,是一个军港最温柔的底色。

离开时,哨兵向我敬礼。我回头再看一眼——梧桐的剪映在月光里摇曳,像在说:无论走多远,这里永远有你的九级台阶,有刻着名字的榕树,有咸咸的海风和整个童年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