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一周年,中山正闯“三道关”

新闻动态 2025-10-25 21:48:35 119

一条深中通道,不仅改变了珠江口的交通格局,更正在重塑中山这座城市的未来。

从高空俯瞰,深中通道如巨龙横卧碧波,连接起珠江口东西两岸。一年前,这座世界级工程的通车,结束了中山与深圳隔海相望的历史。一年后,中山人发现,深中通道带来的不仅是车流,更是城市命运的转折点。

作为大湾区唯一的“地理几何中心”,中山曾因珠江口的阻隔而略显落寞。如今,随着《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这座城市正以“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全新定位,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

01 “百千万工程”下的中山蜕变

走进中山的乡村,曾经的闲置空地变成了精致的“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农房外立面绘上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图案。这是中山正在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缩影。

今年6月,中山发布了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方案,为“百千万工程”绘制了详细的“施工图”。

其中,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提出了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的目标。

到2025年,中山将打造100条美丽河涌,培育200个“美丽庭院”,建设超过500个“四小园”。

在“点、线、带、片、面”五个维度上,中山正全域推进城乡面貌提升。从岐澳古道传统古村落风貌带到“百里岐江”水乡风情带,从孙中山故居片区到环五桂山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一条条美丽乡村走廊正在形成。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民强介绍,中山将通过规划引领、城市更新、交通畅通等十大行动,系统推进城乡形态升级。

02 产业科技升级的雄心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山展现出打破传统发展格局的决心。

中山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提出,到2027年,十大现代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培育4—5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全覆盖。

今年,中山将力争工业技改投资突破220亿元,新增8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6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人工智能+”成为中山产业升级的关键词。中山正实施AI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

在产业布局上,中山构建了“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三核”引领发展,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贯通东西。

同时,中山规划了“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通过“两带”和“双圈”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03 交通能级的跨越提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2025年,中山安排了363个重点项目,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为亮眼。

广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工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六改十”的高速公路,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深江铁路中山段已取得多项突破,2028年建成后可实现20分钟串联深圳前海。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被称为“轨道版”深中通道的深南中城际已列入重点前期预备项目。这条城际铁路建成后可实现深中两地半小时轨道互通,较现有陆路交通节省1小时以上。

而刚刚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环湾城际铁路布局规划及功能定位研究”项目,更意味着中山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一个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轨道黄金十字”枢纽。

从大湾区交通网络的“途经点”跃升为“转换枢纽”,中山的战略地位正发生根本性转变。

04 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然而,中山的发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深中通道开通一年来,日均车流已逼近设计上限,节假日峰值突破10万乃至15万辆次已成常态,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

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山正面临从“有无”到“优否”的精细化提升挑战。跨市公交运力有待提升,医疗与教育资源配套亟待升级。

产业承载能力不足也成为中山发展的瓶颈。中山M0新型产业用地资源紧张、工业地价高企的问题愈发凸显,给吸引高端制造业和科创企业带来较大压力。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今年7月的经济工作专题研讨会上指出,中山需要应对几大挑战:在外贸领域,如何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新市场,稳住工业基本盘;

在消费领域,如何扭转过度依赖汽车、石油等传统大宗消费品的局面;如何进一步推介好中山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推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

05 深中融合的未来之路

面对挑战,中山正以改革创新思维寻找突破。

广东财经大学二级教授黎友焕建议,中山应积极推进“深圳孵化+中山转化”与“深圳创新+中山制造”的嵌入式链条融合。鼓励更多企业采用“深圳研发+中山生产”与“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模式,构建两地间紧密的“研发—生产”闭环。

在园区共建方面,湾区未来科技城作为深中合作的标杆项目,已吸引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参与建设,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目标集聚200家企业,年产值超100亿元。

中山市委党校教授毕瑞峰认为,实验区建设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一是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二是具体事项的沟通对接机制。

“深中通道是地理通衢,亦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场。”黎友焕表示,中山需在锻产业长板中重塑竞争力,在补服务短板中提升幸福感,在湾区竞合中“桥”见远方。

翠亨新区的一片工地上,塔吊林立,深中合作创新区的标志格外醒目。不远处,中山国际人才港的广告牌上,“深中同城,机遇无限”八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工地负责人指着规划图说:“未来这里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地,更是深中融合的试验田。”

#中山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