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米轨专列十二日游之七
会安古镇局部短暂观夜景
由于前夜专列晚点,当天的游览时间受限,吃罢晚饭,天色已近黄昏,大巴匆匆赶往会安古镇,只能安排一个半小时游览个局部感受大概了,晚间去住处还有一段距离呢。
会安古镇,位于越南中部岘港市郊秋盆河北岸,会安江入海口附近,距岘港市区约30公里,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方大港。公元5世纪,会安已是占婆国的著名海港,名为“大海口”。作为一个海港城市,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会安港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发展--全盛--衰落等四个阶段。其中,发展与全盛阶段是会安港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里,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的商船都在会安港进行贸易交流,会安港则名列当时东方各大港的前茅。
这个港口又是15世纪到19世纪东南亚保存完好的传统贸易港,其建筑和街道样式,受到土洋结合风格的影响,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整个古镇遗址的建筑中。同时,该港还是古代占婆国使节前往中国进行朝拜的启航港。
由于古代贸易交流的缘故,中国、日本、南洋,还有欧洲的商船经常出人会安港,在会安经商的中国人及日本人很多,因此,当局允许在这里分别建立华人和日本人居住的单独街道。虽然也有地方当局管理,但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这里按照各自的民俗习惯生活。整座会安城分为五个区,中国人按照不同地区种族划分,有福建帮、广东帮、潮州帮、海南帮和客家帮。建起了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和作为五帮会馆的中华会馆。这些会馆建筑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在会安城中,中国式的建筑物到处可见,而且保存完整。既没有遭到历史上的战争破坏,也没有因为修建高楼大厦而拆迁。城里有完整的华人聚居的街道,亦称“唐人街”,唐人街里建有观音庙、关帝庙等中国式庙宇。
会安古镇除大部分为中国式建筑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法式古典建筑和庭院式建筑群,这些法式建筑大多数外形漂亮、美观、线条优美,外墙则装饰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塑像,颇具艺术价值。城内还有不少有越南民族特色的优美建筑。会安真是一处著名的文化色彩浓郁的国际商业港,也是一处保存极其完好的亚洲传统贸易港的典范。
现今完好保存下来的许多古建筑、古街道,体现了中国、日本、越南文化与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街道的布局、建筑的式样,既展现了中华建筑的古朴和优雅,又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审美观和生活情趣。游客在这里既能欣赏到古老的文化传统,又能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气息。
有一座日本风格的带顶石桥,始建于猴年(1593年),完工于狗年(1595年),桥西边尽头有两尊狗雕像,东边尽头有两尊猴子雕像。这是一座桥寺合一的廊桥,虽然最初是日本人建的,但是在明朝时期由中国人重建,并树碑为证。大门上挂有“来远桥”(远方朋友的桥梁)三个汉字的牌子。桥梁中间部分(称为寺庙)供奉玄天上帝,据说玄天上帝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护持武运及延年益寿的神力。华人们为这座“日本桥”改换门庭,现在看上去就象是一座中国廊桥,还被印在了两万越南盾上。
18世纪中叶,由于越南国王们长期而激烈的权力之争,约束了发展,会安几乎废弃了,到了最后,这座天然港口终于淤塞。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科文组织对会安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之焕发昔日的光彩。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会安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会安的灯笼除了工艺品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实用价值。每到晚上,很多人家和店铺外悬挂的灯笼都会亮起来,特别是靠近河岸的一片,亭台楼阁,青苔老瓦,灯影绰绰,让人仿佛置身从前江南的水乡,又恍惚重返了中国丽江的四方街。据说,农历每月的14、15日月圆之夜是会安的“怀旧日”,这一天全城将会统一停电,家家户户穿古装、挂灯笼,居民和游客一起回到从前那个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日落而息的农耕年代。大的小的、圆的尖的、橄榄形状的……屋里屋外,会安古城成了灯笼的世界。灯笼燃红了街道,也燃起了人们心底最快乐的记忆。
和中国的丽江古城一样,会安古城也是没有机动车的。时间充裕的话,游人可以租一辆自行车,或者徒步,慢慢地在古城内闲逛。游累了就随便找个古宅坐下,喝杯茶或喝杯咖啡。
末了,我们从会安画廊前的秋盆河畔沿河岸观景回到停车场前往酒店下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