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沿海通道卡壳!甬台温高铁307公里350时速,客流与资本让开工滞后

新闻动态 2025-10-10 14:18:13 120

国家“八纵八横”沿海通道里,广汕、福厦高铁早通车,漳汕高铁也开工了,可北接通苏嘉甬、南连温福高铁的甬台温段,却成了全线“最后一块拼图”。这条长30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估算投资739亿(部分资料显示900亿)的高铁,为啥会“起大早赶晚集”?一边是国家战略要贯通沿海大通道,一边是地方推进中资源分配和市场化博弈的矛盾,这事儿值得好好掰扯掰扯。

先看平行线路的影响。杭温高铁已经开通,杭绍台高铁(民营控股)也在跑,这两条线形成以杭州为核心的“爪形”网络,直接分流了沿海通道的客流。现在这条线路日均开行列车不足100对,不少车次还改道走杭温高铁。国铁集团明确说了,要“先行实施温福高铁,再适时启动甬台温高铁”,客流被分走,开工自然得往后排。再看数据,长三角高铁日均利用率超85%,可民营控股的高铁长期低于70%,差距摆在这儿,谁也不敢贸然动新线。

民营资本这边更是压力山大。杭绍台高铁民营资本占了51%,和杭温高铁一样,都是“运营收入+可行性缺口补贴”的回报模式。可实际情况是,上座率不够,融资成本还比国有项目高70100个基点,而且运营权归国铁统一调度,没有自主定价权。就说杭温高铁,一年还本付息就得超20亿,民营资本得先确保现有项目能盈利,哪敢再盲目投新线?毕竟甬台温高铁得日均开行80对以上才能盈亏平衡,现在这条件差得远,谁也不想做赔本买卖。

往深了说,这还和区域资源分配有关。浙江“十四五”交通规划里,杭州都市圈项目投资占比达47%,杭州西站枢纽、机场高铁、沪乍杭高铁这些项目,把财政和审批空间占了不少。杭广高铁的规划又进一步强化了杭州的枢纽地位,宁波、温州反倒成了辐射终端。再看效果,浙江中部的金华、丽水通过杭温高铁,1小时就能到杭州,沿线GDP增长了12%;而沿海的宁波、温州,现有交通基本能满足需求。

资源就这么多,政策自然优先往“洼地”倾斜,沿海这边只能先等等,毕竟“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可问题是,沿海通道是国家战略,要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增长极,省级财政倾向杭州枢纽,跨省域协调机制又跟不上,这就卡了壳。

这滞后带来的影响可不止交通不便。现有沿海通道得绕行杭州,多耗2小时,货运动车只能依赖沪昆普速铁路,“高铁货运”战略根本没法推进。宁波舟山港是全球吞吐量第一的港口,却没法和福州港、漳州港好好协同,东南沿海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都受拖累。

更明显的是人口和产业,杭绍台高铁通车后,2024年台州制造业企业外迁增加了17%,黄岩区还出现了人口负增长,“高铁抽血效应”真不是说着玩的。再看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家“市市通高铁”,协同效率多高,长三角南翼却没法融入国家“沿海城市带”战略,差距一目了然。

要解决这问题,得从根上想办法。可以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专项小组”的模式,让国铁牵头成立“长三角高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别再各搞各的。民营资本这边,也得创新参与模式,比如搞REITs、资产证券化这些,明确特许经营的现金流支撑,别总依赖政府补贴;还可以争取运营自主权试点,让项目公司能通过票务分成、文旅资源整合之类的TOD开发提升收益。

短期来看,不如先释放现有甬台温铁路的货运能力,服务象山湾、三门湾的产业带,等杭温高铁客流饱和到日均80对以上,再启动客运专线。另外,把甬台温高铁和沪甬跨海通道、两岸高铁互通规划绑在一起,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纲要,提升战略优先级,也能加快推进速度。

其实甬台温高铁滞后,本质上是单极驱动和多中心协同、行政主导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平衡问题。短期来看,得先保障民营资本现有项目盈利,把杭温温福联络线的效率提上去;中长期则要靠制度创新和客流培育,争取“十五五”末期开工建设。等这条高铁通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就能实现5小时直连,比现在的9小时快不少,到时候港口经济、民营经济和国家战略能深度融合,带来的好处可不止一点半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家乡通不通高铁,对生活影响真挺大的。有的地方因为高铁发展快了不少,有的地方却还在等。要是甬台温高铁通了,你觉得会给你的生活或者家乡带来哪些变化?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