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导弹打出去,发动机几秒就熄火?巴飞行员:简直是短跑运动员
先说结论:中国出口给巴基斯坦的部分导弹,如闪电 10(即国产霹雳 12 导弹的外贸型号),确实会在发射几秒后发动机熄火。但这绝非导弹性能不佳的表现,而是现代空空导弹设计中的一种常见且合理的现象。
现代空空导弹为追求更高的发射效率、速度和射程,同时兼顾燃料携带量与飞机挂载适配性,多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固体燃料的特性决定了其燃烧速度快、能量释放集中。
在导弹发射后的短短几秒内,固体燃料便会迅速燃烧殆尽,使得发动机停止工作,这是全球范围内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空空导弹普遍面临的情况。例如,美国空军广泛使用的 AIM-120 系列空空导弹,同样存在发动机工作时间短、燃料快速耗尽的问题。
那么,发动机熄火是否意味着导弹失去攻击能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发动机熄火后,导弹并不会如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失控或坠落,而是进入惯性飞行阶段。
在此阶段,导弹凭借发动机工作时积累的巨大速度和动能,继续沿着既定弹道向目标飞行。同时,导弹搭载的先进制导系统开始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不断接收目标信息并进行实时运算,精确调整飞行轨迹,确保准确命中目标。这种先依靠发动机短时间内赋予高速度,再利用惯性和制导系统完成攻击的模式,已成为现代空空导弹的标准作战流程。
为了进一步提升空空导弹的性能,尤其是解决传统固体燃料发动机工作时间短带来的局限性,中国军工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以中国的霹雳 15 导弹为例,该导弹创新性地采用了双脉冲发动机设计。其燃烧室被巧妙地分为两个独立舱段,每个舱段均配备独立的点火系统和燃料储备。导弹发射时,第一级燃料舱率先点火,为导弹提供强大的初始推力,使其在极短时间内加速至预定速度并达到一定高度。
当第一级燃料燃烧完毕、发动机暂时熄火进入惯性飞行后,导弹的制导系统会根据实时战场态势和目标运动信息,精准判断并适时启动第二级燃料舱点火。
这一设计不仅有效延长了导弹的飞行时间和射程,还能在导弹飞行末端,当目标试图通过机动规避攻击时,为导弹补充新的推力,使其保持高速度和机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命中概率。
双脉冲发动机技术的实现并非易事,它背后蕴含着中国在材料科学、控制技术和制导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在材料方面,发动机需要承受两次点火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这对材料的耐高温、高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任何细微的材料缺陷都可能导致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导弹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在控制技术领域,精确把握二次点火的时机至关重要,其误差必须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否则可能出现过早或过晚点火的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
制导技术同样面临巨大挑战,为了配合二次点火后的复杂轨迹修正,导弹需要配备更为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其探测距离、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都要比传统雷达导引头有显著提升,以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激烈对抗条件下,仍能准确锁定并追踪目标。
从军事作战角度来看,霹雳 15 导弹所代表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有望对未来空战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传统单脉冲发动机导弹的作战模式下,导弹进入惯性飞行阶段后,速度会逐渐衰减,面对机动性强的目标时,很容易因动能不足而被摆脱。
而霹雳 15 的双脉冲发动机赋予了导弹 “二次加速” 的能力,使其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速度和机动性,有效解决了传统导弹在末端攻击时的乏力问题。
这不仅大幅拓展了导弹的作战范围和使用场景,还使战机在空战中能够更早发现、更远距离攻击敌方目标,实现 “先敌出手、一击必杀” 的作战优势。
回顾 “五七空战”,中国空空导弹凭借卓越性能助力巴基斯坦空军取得优异战果,充分证明了中国军工的雄厚实力。
所谓 “导弹发射几秒后发动机熄火” 的质疑,在深入了解现代空空导弹技术原理和中国军工创新成果后,不攻自破。中国军工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提供更为坚实可靠的装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