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进球成串, 未来在哪? ——中超的"外援依赖症"该治治了

新闻动态 2025-07-21 01:12:12 58

中超第17轮,国安主场1-3申花,浙江3-1玉昆,深圳新鹏城4-0青岛海牛... 进球如潮,可细看进球名单,那些力挽狂澜的名字——米特里策、韦斯利、阿苏埃,无一不是外援面孔。这哪里是联赛?分明是“外援英雄传”的连续剧。俱乐部老板们深谙此道:成绩告急?速速祭出“钞能力”,请洋枪救场!于是乎,外援们卷得飞起,一个比一个贵,一个比一个猛——本土球员呢?只能坐在板凳上,上演现实版“葛优躺”,望着绿茵场,眼神渐渐迷茫。

“氪金”一时爽,青训火葬场?联赛下半程,保级争冠压力如山倒,俱乐部成了“氪金玩家”——谁的外援更“水”,谁就能逆天改命。新援火速加盟,无缝衔接拯救球队于水火,效率堪比“特效药”。可这药方治标不治本,甚至毒性深埋:关键位置被外援牢牢占据,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被无情挤压。当外援包办组织、终结甚至防守核心任务,本土球员只剩下“安全球大师”和“无球跑动背景板”的宿命。有一个令人尴尬的冰冷现实:很多场中超比赛本土球员全场竟无一次射正!当整支队伍的技术核心和进攻钥匙都系于外援一身,本土球员只能沦为“工具人”,何谈成长?

反观邻居日韩联赛,人家玩的是“内卷”的另一种境界。K联赛和J联赛都没有开放外援,但俱乐部一直向内挖潜。本土球员在高压竞争中搏杀,硬生生磨砺出能与欧洲抗衡的球星。孙兴慜、三笘薰、金玟哉们的崛起,是向下“卷自己人”结出的硕果。而我们呢?卷的是“金元外援”,卷的是谁的老板更舍得砸钱,本土球员在“金元风暴”中,只能“躺平”吃瓜。

这种“外援依赖症”已让中超陷入恶性循环:外援主导比赛节奏与战术设计,本土球员沦为配角,整体技战术素养提升缓慢。2023赛季中超外援进球占比高达64.7%,触目惊心!当比赛胜负系于少数外援的灵光一现,联赛整体技战术的丰富性、对抗的均衡性便成空中楼阁。本土球员在低对抗、低决策压力的环境中“温水煮青蛙”,国字号队伍无米下炊时,谁该负责?

解药何在?中超要真正成为本土球员的“炼钢炉”,必须下猛药:

外援限制与年轻球员上场双管齐下:严格执行外援注册和登场限制,同时鼓励年轻球员上场,甚至补贴。丰富青少年竞赛体系,让俱乐部少“偷懒”,给年轻人真刀真枪的机会。

“青训补偿”机制:对稳定输出高质量青训球员的俱乐部,在联赛分红、引援调节费等方面给予实质性奖励,让青训投入“有利可图”。

俱乐部考核“长期绩效”:将本土球员培养质量、国家队贡献度纳入俱乐部联赛准入及评优的核心指标,引导俱乐部目光放长远。

短期成绩固然诱人,但若牺牲的是中国足球的未来根基,这代价未免沉重。当看台上响起震耳欲聋的“退钱”,当国家队又一次梦碎,那些躺在功劳簿上的天价外援,能偿还我们失去的明天吗?

中超的精彩,不能永远只靠“洋枪”轰鸣。俱乐部需明白:真正的“宝”,或许不在天价转会市场,而在脚下这片土地里耐心培育的新苗。当本土球员不再习惯“葛优躺”,当我们的联赛敢于让“卷”的方向向内转——那时,中国足球的春天,或许才真的近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点点关注,不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