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成交量放大,基金调仓动作加速,市场调整或成布局关键期

新闻动态 2025-11-24 22:27:25 113

年底这两个月,最考验人的操作,不是买什么,而是卖什么。

尤其是当你手里捏着一个今年以来表现相当不错的板块,比如半导体。

账面浮盈看着喜人,但每天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生怕哪天一觉醒来,几个月的利润就坐了电梯,直接回到解放前。

这种感觉,我们不妨称之为“盈利焦虑症”。

今天,我就犯了这么个“病”,把手里一部分半-导-体相关的仓位给兑现了。

这个操作背后没什么深奥的技术分析,纯粹是算了一笔“情绪账”。

我们投资,通常只算一笔账:金钱账。

买入成本多少,现在市值多少,赚了还是亏了。

但这远远不够。

任何一笔持仓,都对应着另外两本账:一本是“情绪账”,一本是“机会成本账”。

对于那个已经涨了不少的半导体仓位,我的金钱账是漂亮的。

但情绪账上,它已经从最初的“小甜甜”变成了现在的“牛夫人”。

每天都要担心它会不会突然来个大回调,这种精神内耗,已经开始让我觉得“班味”十足。

把一部分利润落袋,本质上是用未来的“可能性”,去购买当下的“确定性”和“好睡眠”。

这笔交易,我觉得值。

卖掉之后,资金总得有个去处。

我环视了一圈,最后加了点电池相关的指数。

这个决策同样不是基于“我预测它明天会大涨”这种神棍逻辑。

它背后是另一套算账体系。

相比于已经站在高岗上、故事讲得有些审美疲劳的人工智能和芯片,新能源,尤其是电池和光伏,属于那种在地上趴了很久,刚刚有点力气想站起来的选手。

你现在进去,金钱账上可能短期没那么好看,甚至可能还要再被磨一磨。

但是,它的情绪账是正向的。

因为它已经跌了很久,市场对它的预期极低,任何一点好消息都可能成为催化剂。

持有这种资产,你不会有太大的“盈利焦虑”,反而有一种“开盲盒”的期待感。

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账。

年底了,机构资金也要结算。

那些今年已经大获全胜的基金经理,首要任务是保住胜利果实。

他们是市场上最有可能砸盘获利盘丰厚板块的力量。

而那些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则有动力去博弈一些低位、有想象空间的板块,期待能弯道超车。

这种结构性的资金流动,决定了高位板块的性价比正在降低,而低位板块的“值博率”在悄然提升。

所以,我今天的操作,翻译过来就是:卖出一些“高盈利、高焦虑”的资产,换成一些“低位置、低焦虑”的资产。

这不是一次进攻,而是一次防守反击的阵型调整。

我本质上是在优化我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比”和“情绪体验感”。

捋一捋其他几个地方。

港股和创新药,现在就属于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状态。

说它好吧,涨起来扭扭捏捏,跟便秘似的;说它坏吧,估值确实低得让人流口水,总觉得哪天就可能给你个大馅饼。

对于这种标的,我的策略向来是保持小额定投,用一种“撒胡椒面”的方式保持参与感,但不押重注。

这就像食堂打饭,主菜是米饭(宽基指数),可以多来点,但对于那些不确定好不好吃的特色菜,先要一小勺尝尝,别一上来就打满一盘,万一不对胃口,倒掉都心疼。

券商板块,每次市场稍微有点起色,它就出来晃悠一下,像极了每次聚会都说“这顿我买单”但从来没掏过钱的朋友。

它的问题在于,短期是情绪指标,长期逻辑又不够硬。

除非有大的政策刺激,否则指望它走出独立行情,有点难。

我现在对它没啥操作兴趣,就让它在账户里趴着,当个观察哨。

总的来说,市场进入了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

高成交量下的调整,说明多空双方的分歧在加大,场内资金的调仓换股意愿很强。

这种时候,个人的操作节奏尤其重要。

我的思路还是维持之前的判断:年底前,整体仓位逐步降下来,留足子弹。

中间的小波段,有认知范围内的机会就做一下,没有就管住手。

投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没必要在乎某一公里的配速。

跑得稳,跑得久,比什么都重要。

尤其是在这种市场情绪摇摆不定的时候,守住自己的能力圈,算好自己的三本账,远比听消息、追热点来得实在。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