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香里藏玄机?柳州病毒绕道背后的宜居密码太戳心
清晨的柳州街头,螺蛳粉的独特香气裹着柳江的水汽飘满街巷。大爷大妈在江滨公园打太极,年轻人骑着小电驴穿梭在紫荆花树下,谁能想到这座烟火气十足的城市,曾是酸雨率高达98.5%的工业重镇,更在疫情三年创下417万人口仅24例确诊的奇迹。“我在柳州生活三年,只做过一次核酸。”市民黄莉说这话时,手里还拎着刚买的酸笋,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吃了碗粉。
当其他城市忙着画核酸检测动线时,柳州的防疫像筛子而非盖子。对外来人员实行“14+7”隔离套餐,中高风险地区返柳人员按抵柳时间分级管控,落地检、三天三检一套流程走下来,把风险挡在城门之外。可对内,柳州人却过着近乎正常的生活,商场影院照开,夜市摊前照样排起长队。有本地人调侃:“我们的健康码,比螺蛳粉的汤还清澈。”
这背后藏着公立医院的硬核支撑。13家二级以上医院撑起19个社会面采样点,32个基层医疗点遍布6个行政区,没有民营机构掺和的检测体系,专业又省心。2021年全市核酸检测不到907万人次,算下来人均一年才2次。医院负责人的话实在:“五块钱混检快赶上半碗粉钱,没必要折腾老百姓。”这种不搞一刀切的理性,反倒让防控更精准。
谁能想到如今的“公园城市”,曾因酸雨让石山白头。上世纪90年代,柳州的天空常年灰蒙蒙,树叶上都挂着一层灰。痛定思痛的柳州出台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工厂搬的搬、改的改,柳江两岸种满了树。如今再看,百里柳江清澈见底,22座大桥像彩虹般横跨江面,连续三年霸占全国地表水质量榜首,连“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都来这儿打卡。
柳州的宜居藏在细节里。亚热带季风气候让冬天暖如春,1月平均气温8到14℃,老人不用裹成粽子出门;夏天柳江调节气温,30℃出头的日子也透着清爽。每年春天,28万株洋紫荆把城市染成粉色,秋天黄花风铃木又接棒绽放。市区公园面积超2000公顷,人均绿地13.88平方米,随便拐个弯就能扎进花丛里。
这份从容不只是运气。8家三甲医院为三线城市撑起医疗底气,外出人口低于广西平均水平减少了流动风险,五菱新能源车组成的“彩虹车队”穿梭在街头,十分钟充电圈让出行更便捷。柳州人把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周末坐水上巴士看两岸风光,晚上登马鞍山俯瞰万家灯火,连空气中都飘着踏实的幸福感。
柳州的事告诉我们,城市治理不用搞花架子。防疫像熬螺蛳粉,该辣的地方够劲,该鲜的地方入味;发展如治酸雨,只要肯下狠功夫,石山也能变花园。如今再闻螺蛳粉的香味,不仅有酸笋的鲜爽,更有城市管理者把民生放在心上的温度。这样的柳州,病毒绕道走,人心自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