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批量服役震撼西太,美媒直言制空权拉响警报,空中较量出现新拐点
歼-35批量服役震撼西太,美媒直言制空权拉响警报,空中较量出现新拐点
歼-35现身,西太平洋的天空一下子变了味儿。美媒《国家利益》开年那篇分析文直接挑明,不用等第六代战机,中国这款隐身舰载机一旦进入大规模生产,美军在西太的老本就悬了。
这个系列最大看点不是外形酷炫,而是“隐身+电子战”的组合拳下去,把美军多年信仰的技术神话扎实地戳穿了一道口子。这架飞机最亮眼的数据体现在雷达反射面积上,只有0.001到0.01平方米,说白了比足球场上的硬币还难找,比F-35小两个数量级。S形进气道、复合材料外壳和高端涂层一起上阵,让它几乎能从敌方雷达眼皮底下溜走。
单说火力配置也不含糊。弹舱里塞得下一枚射程400公里的霹雳-21超远程导弹,而且末速能飙到6马赫,这是什么概念?对手还没摸清头绪,它已经先发现先动手。在这样的条件下,“先发制人”简直成了常态操作。
有意思的是,美国媒体《战区》都忍不住把这种变化摊在桌面:美军预警机为了保命,只能后撤到关岛附近活动,相当于自愿让出前线优势地带。有时候主动退一步,其实就是被动认怂。
更狠的一招还是电子系统。同一时间定位干扰8个目标,哪怕是号称防护牛X的F-35,在多重干扰下面临70%失效概率。天上的皇冠掉下来一点都不夸张,美军赖以指挥作战体系里的预警链条直接给敲瘫痪,全套打法全乱套。
再看动力部分,两台WS-19发动机拉出来24吨推力,即便挂满八吨弹药,也能2.2马赫速度巡航。这可比F-35只能顶着1.6马赫极限要爽利得多,高低立见分晓。
中国造飞机效率最近几年像坐电梯一样往上涨。“脉动生产线”加3D打印一起用,一年几十架轻松搞定,用不了多久整个五代机家族数量就破千。而同样时期美军F-35备件短缺、维护压力山大,310架里面真要起飞还能凑齐160来架算不错。不光是数字碾压,更关键还是稳定性差距肉眼可见。
福建舰配合歼-35玩出的花样才是真正颠覆感十足。一艘航母甲板停放5架,每15分钟可以全数升空;日均出动次数300次,是山东舰两倍。一想到海天之间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快节奏投送平台”,对岸心里估计很难淡定下来。
美国倒也没闲着,各种敏捷部署轮番登场,把驻地基地从大陆转移扩散到了50多个地方,但后勤补给跟不上,再怎么折腾漏洞还是藏不住。“萨德”反导摆到了关岛,可碰上高超音速导弹照样吃瘪,很难彻底兜底防御漏洞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办法,这事谁来接锅没人敢打包票吧?
协同作战成了新名词。歼-20、无人机、预警机组团形成所谓杀伤云链,对准前沿基地精准敲门,不管距离远近都是随叫随打,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自己都承认,现在西太天空越来越热闹,他们想独占鳌头早已不是现实情况,“稳固优势”说出口都有些尴尬意味在里面。
这一切背后的意义其实挺简单:中国航空工业终于扔掉追赶者标签,从跑步入场变成领跑选手。不只是升级了一款飞机,更是连带把整套海空联合作战能力推向新的高度。当福建舰搭载歼-35驶向深蓝的时候,有人会觉得博弈规则被改写也是理所应当吧?
未来几年内,如果只盯着单项数据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剧烈冲击,但各类细节拼起来,就是另一副画风。比如之前习惯靠技术壁垒锁死区域的人,现在不得不过上一种提心吊胆的新生活——该撤就撤,该躲就躲,没有安全区一说;而曾经属于别人的主场,如今每一次演练都必须重新规划脚本,没有绝对稳妥方案存在过夜档案柜里等待调用那回事儿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变化既刺激又残酷,有期待,也有人无奈。但局势摆在那里,无论怎么看,都已经回不到过去熟悉那个套路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