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镇大捷后毛主席赋诗夸彭德怀,22 年后报社求发表,主席为何突然说 “那几句不能发”?

新闻动态 2025-11-23 16:22:47 199

1957年2月的一个寻常日子,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东海》文艺月刊编辑部的信件。信中,编辑部展示了一首历经22年岁月的诗篇,这首诗是在腊子口战役胜利之际,毛主席为彭德怀所创作的。

编辑部函请毛主席校阅修正。

毛主席审视信中的文字,心中存疑。他清晰记得腊子口战役是由林彪领军的,如此看来,林彪为何要向彭德怀题赠诗篇赞誉?这情形似乎显得颇为不合常理。

岁月流转,距今已过去22年。毛主席的思想似乎略显纷乱,于是他提笔回复编辑部同仁:诸位同志,关于腊子口战役,我已记不太清楚,似乎是由林彪同志所指挥,那些诗句似乎不宜公之于众。

为何林彪战功赫赫,毛主席却赋诗赞颂彭德怀?这其中究竟有何误会?

始自1935年。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之地实现历史性会师。至同年8月,红军总部下达了重要指令,将两支部队分别改编为左、右两路军。其中,左路军由朱德与张国焘共同指挥,踏上了北上的征程;而右路军则由徐向前与陈昌浩领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亦随右路军同行。

北上乃中央既定方针,其核心宗旨在于抵御外敌,捍卫家园。正值此危急关头,红四方面军的主导者张国焘却失职违约,擅自率领部队南移。

为捍卫革命的核心力量,毛主席经与周恩来深思熟虑,遂率中央红军率先挺进北方。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抵达哈达铺,此地稍作休憩。此时,部队已整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出任司令员,毛主席担任政治委员。下辖三个纵队,林彪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彭雪枫负责第二纵队,叶剑英执掌第三纵队。

在哈达铺,毛主席获悉了一个关键信息:刘志丹率领的红军正活跃于陕北地区。

彼时,毛主席深感红军未来驻地的选择令其烦恼不已。然而,当得知陕北已聚集红军的消息后,他即刻决断,率领部队勇往直前,踏入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红军成功会师,进而于陕北奠定了革命根据地。

面对中央红军的挺进,蒋介石深感忧虑,不愿目睹红军再度壮大,遂紧急下令各部队火速赶往前线进行堵截,并伺机实施包围,力求将其彻底歼灭。

1935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即将踏入陕北大地,与陕北红军实现历史性的会师。毛主席深思熟虑,为避免此举对两军会师造成任何不利影响,遂作出裁剪追击红军“尾巴”的决策。

此重任,他托付给了自己深信不疑的彭德怀。

彭德怀,出身于湖南湘潭的彭家围子,在北伐时期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大革命失利之后,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彭德怀与滕代远等同志携手发动了平江起义,并由此创建了红五军,正式吹响了反抗蒋介石统治的号角。

彼时,毛主席已在井冈山成功建立了革命据点。为了维系战斗实力,彭德怀指挥红五军作出决策,部队分兵两路。其中一路由黄公略负责指挥,留在湘鄂赣边界地区持续展开游击战。另一路由彭德怀与滕代远共同领导,奔赴井冈山,与红四军汇合。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红五军800余勇士,与毛主席、朱德所率领的红四军在井冈山举行庄严的会师。这次相逢,不仅是毛主席与彭德怀初次握手言欢,更是他们一生中的难忘时刻。

巧合,他们都叫“石伢子”。

红五军抵达井冈山,彭德怀也因此跻身中央苏区核心军事领导行列。

1930年,红一方面军应运而生,旗下汇聚了红一、红三两军团。彭德怀同志被委以重任,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之职,自此,彭德怀同志正式跻身毛主席麾下,成为了一名勇猛善战的杰出将领。

彭德怀个性机智果敢,行事不拘小节,直率坦荡。除此之外,他对民族大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众多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他始终坚定地站在毛主席一方,这也是毛主席对他深信不疑、重用有加的缘由之一。

在长征初期的战略部署中,毛主席洞察蒋介石已在湘江一带布下重兵,形成了一座“口袋阵”,因此不主张红军继续强渡湘江。相反,他建议集中红军主力,转战湘南,通过几场决战来扭转战局。彭德怀对此表示赞同,全力支持毛主席的这一战略决策。

然而,在那个时期,李德与博古对权力的掌控尤为严密。他们毅然决然,即便代价高昂,也要率军渡过湘江,寻觅红二、六军团以实现会师。湘江一役过后,红军损失超过五万人,毛主席和彭德怀痛心疾首,这些牺牲者实属无辜。

因此,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于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对李德与博古的盲目指挥进行了严厉批评。在此次会议上,彭德怀坚定地站在毛主席一边,他的支持态度赢得了毛主席前所未有的好感。

遵义会议落幕不久,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顺利实现了会师。然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依仗兵力雄厚和武器充足,对于自己在红军中的地位感到不满,图谋全面掌握红军的实际控制权。在针对张国焘的斗争中,面对其不断的挑拨离间,彭德怀毅然决然地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的一边。

红军抵达毛儿盖之后,张国焘的野心愈发膨胀。为捍卫党中央以及毛主席的安全,彭德怀特意调遣了一个团,将其秘密部署在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的驻地周边,其目的正是为了“未雨绸缪”。

继而,张国焘向右路军传达了陈昌浩开展彻底斗争的指示,毛主席随即决断,即刻率部向北方进发。

陈昌浩察觉到中央红军已离队,遂派人送信至彭德怀处,劝其切勿继续北上,而应立即率部返程。彭德怀览毕来函,却径自将其弃如敝屣。

不久之后,红四方面军的李特率部追至毛主席面前,他恳请毛主席率部返回。然而,毛主席坚决予以回绝,并明确指出红四方面军应随中央红军一同北上。

李特取出手枪,毛主席的神色变得严肃:“彭德怀同志正率领红三军紧随其后,他力主北上,坚决抵制南下。他对张国焘提出南下要求的情绪颇为激烈,你们自己权衡考虑。大家务必要保持团结,切勿让红军自相残杀。”

彭德怀在红军中以勇猛善战著称,加之其性格直率,脾气火爆,李特自然不敢轻易挑衅。于是,毛主席巧妙地利用彭德怀的声望,使得李特不得不黯然离去。

1935年9月,中央红军抵达哈达铺,随即进行了整编,重组为陕甘支队。在毛主席的深切信任与厚爱之下,彭德怀同志被任命为该支队的司令员。

10月19日,陕甘支队抵达吴起镇,此时,敌军四个团的兵力紧追不舍。毛主席果断决策,决定斩断红军的“后顾之忧”,遂将此重任委托给了彭德怀,命他率领部队予以敌军歼灭。

接到指令后,彭德怀毫不犹豫,立即联络陕甘支队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叶剑英,迅速拟定了一份作战方案。毛主席审阅后,对计划表示了首肯。

10月20日晚,彭德怀在吴起镇西北五里沟口地区,指挥第一纵队与第二纵队巧妙布下伏兵。翌日清晨,敌方35团的2000余名骑兵误入我军埋伏圈。彭德怀一声令下,红军战士立刻展开猛烈射击。此战,我军共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并成功俘虏敌军700余人。

在“吴起镇战役”爆发之际,毛泽东主席于清晨伴随作战科长伍修权的陪同抵达前线。他对彭德怀将军的指挥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于室内挥毫泼墨,题写了一首六言赞诗以示敬意:峰峦险峻道路崎岖,马蹄疾驰所向披靡,何人敢横刀跃马?唯有彭将军一人而已!

战事落幕之际,彭德怀对战绩进行了梳理,随后前往毛主席的居所汇报。恰逢毛主席不在室内,彭德怀不经意间瞥见了这首诗。他感到诗中对自身的赞誉过于夸张,遂将末句修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彭德怀的这一行为,无疑彰显了他谦虚谨慎、低调自抑的优良品质。

毛主席挥毫泼墨,为彭德怀创作此诗后,却未曾公之于众,自那之后,时光荏苒,已然过去了整整12个春秋。

直至1947年,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友报》意外披露,毛主席曾赠予彭德怀一首诗作,遂将该诗公诸于报刊之中。

然而,他们却意外地铸就了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便是由于疏忽,他们误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置于腊子口战役之后。

1947年,解放战争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此时《战友报》刊登了那首诗歌,却无人察觉其中的错误。于是,这一疏漏便被默认了下来,似乎成了一种既定的“事实”。

1954年,谬误终得修正,然则,这并非一场彻底的洗礼。

在当年,《解放军报》延续了《战友报》的传统,发表了这首诗歌。这一举动引起了彭德怀的军事助手们的困惑,因为腊子口战役实际上是由林彪指挥的胜利,那么为何毛主席的诗篇却是赞誉彭德怀的呢?

为此,该参谋特地约谈了当事人彭德怀,并就其原因进行了询问。

彭德怀闻言,便如实道来:“腊子口战役实为林彪指挥一军团所取得,而这首诗并非诞生于腊子口战役之际,而是创作于吴起镇战役胜利之后。”

在聆听了彭德怀的叙述之后,军事参谋方始洞悉了事件的始末全貌。

或许出于低调的态度,亦或是出于其他考虑,彭德怀并未向《解放军报》透露他们对于该诗注释存在误判的事实。

此事件直至1957年,《东海》文艺月刊筹备发表之际,方致信毛主席。

毛主席对此事深感疑虑,遂作出批示:拉子口战役系林彪同志所指挥,而我亦亲临前线,绝无采用此法发送电报之举。那些话语不宜公之于众。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这首诗当时未曾公之于众。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遭遇困境,这首诗亦鲜少被人提及。直至特殊时期落幕,该诗方才得以纳入毛主席的诗词作品集。

鲜为人知的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之后,毛主席曾与相识已达30载之久的彭德怀老战友有过两次重逢之约。

1959年10月21日首次发生。

庐山会议落幕之后,彭德怀将军迁出中南海,转居于吴家花园。翌日清晨,彭德怀接到一通毛主席亲自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前往中南海一晤。

彭德怀如约而至,然而待其步入室内,方才察觉,毛主席并非唯一在场者,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彭真等众多领导亦齐聚一堂。

此刻,彭德怀领悟到,毛主席的电话联络,实则代表着党中央与他进行交流。

毛主席目光落在步入室内的彭德怀身上,随即开口说道:“今日召你前来,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商讨,针对你的工作与学习事宜进行深入探讨......”

彭德怀明了形势至此,未再多言,遂向在场的中央领导告知,其将赴中央党校深造,为期两年。

言及工作与学习之事,众人纷纷驻足,目光如炬,齐齐凝视着彭德怀。毛主席轻咳一声,似乎也在期待着某个时刻的到来。

彭德怀深知,毛主席所期待的,或许是他的一份“检讨”。

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他闭上双眼,眼前便浮现出钟伟为他辩护的画面,邓华、洪学智被贬谪的背影,以及一生刚毅的彭德怀,终究未能吐出那句“认错”。

在众人的注视下,彭德怀缓缓开口道:“感谢主席及各位中央领导的关怀,我先行告退。”

话音刚落,彭德怀转身步出,那一刻,他的身姿仿佛笼罩着一层落寞与孤寂。

自与毛主席初次会面以来,直至两人再次相逢,时光荏苒,已过去了六年之久。

1965年9月23日,毛主席的秘书拨通了彭德怀的电话,邀请他前往中南海一访。自六年前分别以来,毛主席的这一通电话让彭德怀倍感激动,毛主席依旧铭记着这位昔日的老战友。

当他踏入中南海的门槛,毛主席对他的态度与六年前判若两人。他微笑着说道:“久违了,看来你似乎老了不少。”

彭德怀苦笑着。

随后,毛主席郑重宣告了党中央的指令,正式任命彭德怀同志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一职。

彭德怀起初并不愿前往,他更倾向于投身农村的调查工作。然而,毛主席坚决主张他前往西南地区开展建设工作,并为此发表了一番肺腑之言。在毛主席的诚挚说服下,彭德怀最终答应了下来。

此次会晤,亦成为彭德怀与毛主席生平中最后的一次相会。

岁月如梭,转瞬数年,今日有幸拜读毛主席昔日赠予彭德怀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心中不禁被两位伟人间的深厚战友情所触动。

穿越历史的烟云,映入眼帘的,不仅有风云变幻的景象,更有那亘古长存的革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