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扇贝能出口中国?放射性检测合格过关
2025年11月初,一批来自日本的扇贝悄然抵达中国港口,正式进入市场流通。这是自2023年8月中国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以来,首次有日本海产恢复对华出口。尽管目前仅限于特定地区的扇贝,且其他水产品仍被禁,但这一举动迅速引发关注。它不仅意味着中日水产品贸易出现松动,更折射出一场围绕食品安全、科学监测与国际信任的复杂博弈正在悄然收尾。
此次恢复进口并非无条件的全面放开。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当天,中国海关总署随即发布第103号公告,全面暂停进口所有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此举覆盖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全部食用水生动物,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当时,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这是为防范放射性污染风险、保护公众健康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两年来,这项禁令成为中国对日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志性政策。
然而,禁令并未一成不变。2025年6月29日,海关总署发布第140号公告,宣布有条件恢复部分日本水产品进口。新政策明确排除福岛、东京都、宫城等10个高风险都县,仅允许其他地区如北海道、青森县等符合条件的产品输华。扇贝作为首批恢复品类之一,必须来自非禁令区域,并附有日本官方出具的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每一批货物还需接受中国海关“批批检测”,确保万无一失。
政策转变的背后,是持续两年的科学监测与技术磋商。自核污染水排海以来,中国多次组织科研团队赴福岛周边海域独立采样。2024年10月至2025年6月间四次监测结果显示,海水与海洋生物中氚、锶-90、铯-134等关键核素浓度均未见异常。这些数据成为中方评估风险的核心依据。与此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也持续开展独立监测,其报告与中国结论基本一致,增强了决策的国际公信力。
更重要的是,中日之间的技术对话逐步取得突破。2025年上半年,双方在北京举行多轮磋商,焦点集中在如何建立“可信、可视”的监管体系。5月28日,日方承诺将对输华水产品的养殖、加工、检测全过程加强管理,并确保信息透明可查。例如,所有相关企业必须重新向中国海关申请注册,获得资质后方可出口。这一系列措施缓解了中方对监管盲区的担忧,为政策调整铺平了道路。
尽管扇贝已重返餐桌,但消费者仍需保持理性认知。目前恢复进口的品种有限,且仅限于低风险地区,其他如海胆、鱼类等多数日本水产品仍处于禁售状态。中国外交部强调,一旦发现任何放射性超标或监管失职情况,将立即启动熔断机制,重新实施限制。这意味着当前的开放是动态的、可逆的,安全仍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对普通民众而言,这意味着部分日本海产可能逐渐回归市场,价格或有所回落。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正构建一套基于科学数据与国际协作的食品安全响应机制。它不因情绪而盲目封锁,也不因外交而轻易松绑,而是以独立监测为依据,以技术磋商为桥梁,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有限开放。
展望未来,日本水产品全面解禁仍需时间。这不仅取决于福岛周边环境的长期稳定性,也依赖于日方能否持续履行监管承诺。而对于中国来说,此次扇贝回归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标志着在面对跨国环境风险时,一个更加成熟、审慎且可预期的应对模式正在形成。安全与开放并非对立,关键在于用科学和制度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