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崩了?公募“集体撤退”的真相曝光
今年三季度的股市,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魔幻”。银行股,这个一直被视作稳健、红利高、分红好的传统板块,突然来了个大反转,月线级别的大调整,让不少投资者都懵了,评论区都炸了——“这不是稳如老狗的银行股吗,咋突然就跌成这样。”
如果细看数据,你会发现,这轮调整不是所谓的“市场情绪波动”,而是大机构的集体撤退。公募基金,一边喊着价值投资,一边悄悄在三季度大规模减持银行股,转身去追那些动不动就翻倍的科技概念。尤其是那些热门的AI赛道、半导体板块,仿佛成了新的流量密码。银行股的散户们只能高位接盘,看着股东人数狂增。
具体来说,北京银行股东增了34.74%,齐鲁银行增了30.16%,光大增了28.23%,交通、上海、建行、江苏银行都是两位数增长,成都银行更是涨了近20%,而公募则实打实地减持了上亿股。招行被减掉两亿七千万股,兴业被减十亿多股,平安银行也被四家公募减持。数据冷冰冰,却透露着残酷的真相——银行股被集体抛弃。
更讽刺的是,北向资金也没闲着,三季度大规模撤退,交行被砍掉三亿多股,北京、光大、招行、建行都被减仓。那股熟悉的寒意,从机构席位蔓延到了普通投资者的心里。很多网友在股吧留言,“越是被喊低估,越没人要,真让人怀疑人生。”
公募和北向资金这次的操作就是典型的“披着理性投资的皮,干着短线炒作的事”。他们打着专业理财的旗号,实际追题材、抱团、炒概念、造泡沫,一轮轮割完韭菜,跑得比谁都快。结果是什么呢?市场波动越来越剧烈,沪指三千点钉在原地多年,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消费信心也被拖垮。
而监管层这次终于出手,《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推出的时机,可以说非常及时。该整顿的得整顿,资本市场不能再被这股短视的投机风搅得乌烟瘴气。
我,一个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投资人,真心希望国家能加大监管,对公募和北向资金的投资行为设立明确红线,让股市回到应有的理性和信心上。只有股东能稳定获得收益,才能推动消费增长,让我们的经济一步步走得更稳。
资本市场不是赌场,它该是全民财富的蓄水池,你觉得呢,是机构的策略太激进,还是银行股真有隐忧?留言聊聊,你心中那支“最委屈的股票”是哪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