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看着快不行了,基金经理却没跑,原来是营销驱动

新闻动态 2025-11-22 07:58:50 63

哥们儿,你把这份财报递给我的时候,我差点以为你是来给我看体检报告的。

你瞅瞅这单子上的数字:营收降、利润降、每股收益降……一排向下的箭头,红得跟大A股灾似的。搁医院里,这就是医生拿着CT片,一脸凝重地跟你说:“情况不太乐观,建议住院观察。”

但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有意思的是,这份“病危通知书”的末尾,还缀着一句分析师的乐观预期,说全年业绩能到9个多亿。还有基金经理揣着上亿的盘子,不仅没跑,净值还涨了。

这事儿就怪了。

就好比一个病人,心电图都快拉成直线了,旁边一堆人还在那儿下注,赌他待会儿能起来跑个马拉松。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画面特诡异?

所以,别信AI那套“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鬼话了。那玩意儿就跟个只会背说明书的实习生一样,能告诉你零件是啥,但永远搞不懂这台机器是怎么跑起来的,更别提它哪天可能会炸。

来,坐下,咱俩盘盘这份报告背后,真正有嚼头的东西。

你看,所有这些下降的数字里,藏着一个特别扎眼的玩意儿——毛利率93.73%。

啥概念?

就是说,这公司卖一百块钱的药,原材料加生产成本,撑死了也就6块2毛7。剩下的93块7毛3,全是“利润”。这利润可不是纯利,是还没扣掉各种费用的毛利。但这已经很吓人了。这哪是卖药啊,这简直比印钱的成本还低。

紧接着,第二个魔鬼数字就来了:三费占营收比54.56%。

“三费”是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说白了,就是用来卖东西、养活公司一帮人、还银行利息的钱。其中大头,你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肯定是销售费用。

现在把这两个数字摆一块儿,你品,你细品。

一个成本不到7块钱的东西,卖100块。为了把这100块挣到手,得花出去54块5毛6去做营销、养团队。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玩意儿,它自己不会“说话”。

真正牛逼的产品,是会自己长腿跑的。比如茅台,需要天天打广告求着你买吗?不需要,它坐在那儿,一群人就得抱着钱去求它。那才叫产品驱动。

可西藏药业这模式,恰恰相反。它是个典型的“营销驱动”的物种。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在那个成本几块钱的药丸里,而在那花出去的54块钱的“费用”里。

这54块钱花哪儿去了?

你别以为就是电视上打打广告那么简单。医药这行的水,深着呢。什么“学术推广会”,请专家站台讲课;什么“渠道建设”,打通医院科室的任督二脉;什么“客情维护”,逢年过节的人情世故……每一笔,都是学问,都是艺术,也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说得糙一点,这就像你开个馆子,菜本身的味道马马虎虎,成本极低,但你雇了一百个帅哥美女服务员,门口停着劳斯莱斯接送,包厢里有明星唱堂会。客人来这儿,吃的不是那盘菜,是这个局,是这个面子。

西藏药业的财报,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看懂了吗?分析这家公司,你把它当成一个正儿八经搞研发的药企,那就南辕北辙了。你得把它当成一个广告公司,一个披着白大褂的营销策划团队。

它的产品,就是它的“流量抓手”。它的命脉,是它那张看不见、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想明白这点,咱们再回头看这份“病危通知书”,味道就全变了。

营收和利润下滑,尤其第三季度营收大降21.79%,这说明什么?不是药效不行了,而是营销的发动机有点喘不上气了。

可能是两个原因。

一,大环境变了。医药反腐的风声越来越紧,以前那些“学术推广”的老套路,现在还好使吗?那些高昂的费用,还敢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花吗?这就好比你那家靠明星唱堂会撑着的馆子,突然来了规定,不许演艺人员参与商业活动了。你那馆子生意能不受影响吗?必然的。

二,狼多肉少了。一个营销模式能跑通,就一定会有无数个像素级的复制品冒出来。你卖“雪域神药”,他就卖“天山仙草”;你请专家,他就请院士。大家在同一个池子里抢食吃,营销成本水涨船高,效果却越来越差。这就是内卷。最终,大家不是在比谁的药好,而是在比谁更豁得出去烧钱。

所以,现在利润下滑8.85%这个数字,在我看来,反倒有点“克制”了。它可能是在告诉你,公司正在勒紧裤腰带,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得改改了。你看那个三费占比,不也同比减了5.07%吗?这就是证据。公司可能在主动收缩,或者说,被动地不敢再那么玩了。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以前靠的是一套刚猛无比、但极其消耗内力的掌法。现在年纪大了,或者江湖规矩变了,他开始尝试打打太极,收着点劲儿了。

外人看着,觉得他怎么出拳没力了,是不是不行了?

但局内人,比如那些基金经理,看到的可能是另一层:嘿,这老家伙变聪明了,知道省着点内力过冬了。只要他的基本盘——那个品牌故事,那个深入人心的“高原神药”概念还在,等风头过去,或者等他找到新的营销玩法,他随时可能再猛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财报这么难看,但依然有人看好他。

大家赌的,根本就不是这一两个季度的营收数字。大家赌的是,这家公司的营销基因还在不在,那套让成本几块钱的东西卖出一百块的“魔法”,失效了没有。

只要“魔法”的底层逻辑还在,短期的业绩波动,在他们看来,可能只是技术性调整,甚至是上车的好机会。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我在给它洗地。

不,恰恰相反。我是在告诉你这游戏的残酷之处。

一个主要靠营销驱动,而不是靠产品硬实力驱动的公司,它的根基,其实是飘在空中的。它的护城河,不是技术专利,不是不可替代的配方,而是一套砸钱和人脉堆出来的“关系网”和“品牌故事”。

这玩意儿,牢固吗?有时候很牢固,能让你躺着赚钱好多年。

但脆弱吗?也极其脆弱。一阵风,一个政策,一个黑天鹅事件,就可能让整个大厦瞬间崩塌。你看它历史上有过两次亏损,就说明这个“生意模式比较脆弱”的判断,不是空穴来风。

所以,你问我怎么看这家公司?

要我说,它就像一个踩着高跷在钢丝上跳舞的杂技演员。舞姿很华丽,看起来艺高人胆大,下面也总有观众在喝彩、在打赏。

这份财-报,就是他刚刚在钢丝上趔趄了一下。

悲观的人会说:“快看,他要掉下来了!”

乐观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买了票的,会说:“别怕,这是表演的一部分,抖一抖是为了下一个更高难度的动作。”

而我呢?我只会提醒你:别光盯着他手里的花球有多好看,多看看他脚下的那根钢丝,再看看天上有没有起风。

说到底,投资这事儿,尤其是在A股这个大神和神经病共存的场子里,你不能只做个数学家,对着财报算PE、算ROIC。你更得像个社会学家,去琢磨人性,去理解那些数字背后的欲望、恐惧和博弈。

这份看似平平无奇的财报,藏着的,不就是这么一个关于“故事”和“现实”、“魔法”和“风险”的江湖剧本吗?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我想多了,还是这水本来就这么深?评论区碰个杯,聊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