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部为何因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而失眠
美国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的背后,反映了其军事战略从威慑转向作战的重大转变,而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成为这一转变的主要焦虑源。
#致伟大胜利#
“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能在20分钟内击沉美国所有航母。 ”这是美国的战争部部长赫格塞斯近期发表的言论。 这种导弹技术的发展速度及其颠覆性打击能力,已经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军报告显示,中国现役洲际导弹超过400枚,核弹头600枚,而且每年新增100枚,虽然总量比美俄少,但增速快得多。
美国战争部部长赫格塞斯公开表达对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能力的担忧,声称这些武器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美国所有航母。 这种言论反映出了美国军事高层的普遍焦虑。
2025年4月中国戈壁测试中,16枚弹道导弹同时发射,反导雷达拦截率达到100%,而美方同期20次测试只成功一半。
马克·米利将军将中国的高超音速测试比作“斯普特尼克时刻”,认为这暴露了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的明显落后。 这种落后不仅体现在导弹技术本身,还包括支持技术如风洞测试能力。
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包括多种型号,如东风-17、东风-27和东风-41等。东风-17是全球首款武器化高超音速滑翔系统,采用乘波体设计,能在大气层边缘滑翔,使传统反导系统成为摆设。
东风-27在今年上半年试射中,在12分钟内飞行了2100公里,平均飞行速度达到10马赫,飞行高度在3万米以上。 专家认为其射程在5000-8000公里之间,能够打击数千公里外的海上机动目标和陆地硬目标。
中国拥有全球唯一公路机动固体燃料洲际导弹东风-4,无需固定发射井,生存能力极强。 美军报告显示,中国90%的洲际导弹是机动式的,不像固定井那么容易锁定。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面临巨大挑战。 军事分析师认为,中国导弹能“淹没”任何防御系统,饱和攻击下,“萨德”和“爱国者”拦截率可能跌破5%。
关岛作为美军干涉台海局势的最重要桥头堡,自然成为解放军重点打击目标之一。 美国《防务新闻》承认,美军在关岛部署更多反导防御系统的计划已经陷入了困境。
由于经费紧张和装备发展延迟等原因,美军原本计划在2024年部署的多种导弹防御系统的测试工作被迫无限期推迟。五角大楼需要向国会申请15亿美元经费来推进这些项目。
中国一直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军事力量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导弹技术发展旨在确保国家的和平稳定以及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美国一边喊着中国“威胁”,一边却又不断在国际上挑起事端,在全球各地进行军事部署和军事干预。 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是又一个令人担忧的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将其军事战略从威慑转向作战和赢得战争的迹象。
赫格塞斯说:“这次更名不仅是重新命名,而是恢复原名。 战争部要为胜利而不是失败而战。 我们要进攻,而不仅仅是防守。要最大限度的杀伤力,而不是温和的合法性。 ”
中国导弹进步正在重塑西太平洋力量天平。 从1956年第五研究院成立到现在,近70年历程,中国已经构建起全域打击体系。 美方报告指出,中国导弹工业世界领先,生产能力顶尖。
美国拥有3700枚核弹头,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武库。 本届政府将作战态势纳入其核战略的努力将降低在冲突或危机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门槛,从而增加直接核冲突的可能性。
美国核力量现代化计划总共将花费1.5万亿美元。 如果能保证更大程度的安全,这种规模的投资将是值得的。 反之,则只会加剧军备竞赛,从而导致更大的不稳定。
在核时代之初,著名的核威慑理论家伯纳德·布罗迪写道:“迄今为止,军事机构的主要目的一直是赢得战争。 从现在开始,其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
中国始终坚持自卫防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这套导弹体系确保战略安全,西方得重新评估。 如果美国继续沉迷于“中国威胁论”的幻想中,执意与中国为敌,那么最终受损的将不仅仅是中美两国,整个世界都可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美国如果真的想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就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心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利益相互交织,合作共赢才是主流。
美国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其战略意图从防御转向进攻。 特朗普政府正在重新调整美国的军事姿态,转向通过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关岛平均每平方公里要挨上5.45吨精确制导弹药,这意味着解放军能在一天之内将关岛夷为平地。这种令人绝望的实力差距,让美军意识到,美国军队无法在解放军压倒性的火力投送优势下守住关岛。
中国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但美国专家得出结论:一旦中国导弹发射,将无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