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气大于演技!5位“假戏骨”原形毕露,陈凯歌的话还是含蓄了
当流量明星占据话题中心时,"实力派"演员该如何自处?
是在舒适区中逐渐迷失,还是随波逐流寻求流量?
身为演员,能得到"戏骨"的称赞,无疑是最大的荣誉。
比如杨紫、吴磊,都是靠着演技在流量圈杀出重围。
可真正的实力派演员,却早已在标签中,演技陷入僵化。
5 位"假戏骨"的处境,也彻底验证了陈凯歌的预言!
金世佳与迪丽热巴的《利剑玫瑰》开播前。
观众都以为,电视剧的收视、演技都要靠金世佳撑起来。
可谁能想到开播后,他反而是拖后腿的那个?
金世佳,原本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艺术家。
但为了给孩子赚奶粉钱,他只能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逐。
可谁能想到,他竟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利剑玫瑰》中,他依旧饰演警察。
但与《猎罪图鉴》中的杜城,观众却看不出区别。
或许是因为造型相似,也或许是因为角色雷同。
总之,观众看到他就觉得跳戏。
而角色常锐,也莫名其妙有陆展博和杜城的影子。
吐槽抱怨的语气,就像是爱情公寓里的陆展博。
调查探案时的动作、愤怒时的青筋暴起、对峙时的身体前倾,都似曾相识。
曾经靠演技出名的金世佳,如今的演技竟然也成为令人诟病的存在?
模板化的演技、分不清的角色,终于让他的"剧抛脸"口碑受到质疑。
中年走红的王阳,将"西装精英"演成了自我复制的行为艺术。
从《叛逆者》陈默群,到《追风者》沈图南,再到《无所畏惧》陈硕。
他的角色永远是在重复抬下巴睥睨、45 度歪嘴笑、手指虚点教训人。
其实王阳的口碑变化,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翻红后,他精准抓住观众对"儒雅大叔"的偏爱。
随后就接连复制"西装革履 + 深情眼神"的精英模板。
可久而久之,观众觉得他有种莫名其妙的油腻感。
回看王阳饰演的作品,他的角色经不起细看。
甚至会让观众觉得有种"蔑视"感。
不管什么角色,他永远是精英,永远高高在上。
而观众也永远无法跟他产生共情。
过度设计的"精英感",也暴露出他的表演本质。
用商务西装包裹空洞内心,以"挑眉、歪嘴、瞪眼"三板斧应付所有。
而他出演的精英,最终只剩下精心排练的"中年男模秀"。
中年翻红营销出的演技炸裂,也变成人设翻车后的"油腻虚伪"。
2025 年,雷佳音的资源问题,终于引起热议。
可他究竟凭什么能拥有接二连三的好资源,至今没有答案。
但观众对他演技的厌烦,却早已摆在明面上。
在"窝囊赛道"上,雷佳音跑出了"垄断地位"。
佝偻的背、飘忽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苦笑,也成为他的表演三件套。
从《人世间》到《第二十条》,他始终没能突破自己。
不管是什么角色,但含胸缩肩瞪眼结巴的表演套路却始终贯穿。
他十年如一日地蜷缩在"窝囊"的壳里。
用紧锁的眉头和迟疑的语气应付所有角色。
甚至仅凭借《人世间》就实现视帝满贯。
然后就顺理成章挤入电影圈开始争夺影帝。
归根到底,雷佳音到底有没有演技?
早期,他能将小人物的怯懦与无奈演绎得活灵活现。
可借此成名后,他却把真诚换成套路。
或许在他的眼里,争夺资源比提升演技更重要。
同样是窝囊赛道,郭京飞能把角色演绎出不同的灵魂。
可雷佳音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套路化中被观众质疑。
名不副实还想争夺资源?还不如抽时间向好兄弟取取经。
张译的角色雷同化问题,近些年来被多次提及。
尤其演完《狂飙》后,他在剧里的风头远远抵不过反派。
随后又出演《他是谁》,演技被质疑呆愣无神。
接连两部剧,让张译在演艺圈的封神地位,被彻底打破。
后来的张译,更是彻底化身"体制内专业户"。
他永远带着一股执拗的正义感,脸上总挂着苦大仇深的表情。
从《狂飙》到《以法之名》,他的角色似乎也在重复。
窝囊卑微但追求正义,欲言又止但内心坚定 ......
同样不苟言笑,同样执着追凶,甚至细节都如出一辙。
手握影帝满贯的张译,正被自己打造的"正义枷锁"禁锢。
对"正义者"形象的偏执,让他逐渐失去表演的弹性。
张译的演技,能让观众感受到,但他需要改变形象。
"模板式表演"从来都不能一劳永逸,尤其对于实力派。
原本,陈建斌的表演是很有深度的。
就比如《甄嬛传》,他以一己之力将其演成正剧。
而陈建斌也由此被夸赞"演技封神"。
可后来,他却莫名其妙走上浮夸道路。
《三叉戟》警察拍桌怒吼,《尘封十三载》探长暴躁审问。
新剧《暗潮缉凶》更将"愤怒靠吼、推理靠踱步"模式推向极致。
从《三叉戟》到《暗潮缉凶》,他饰演的警察永远是眉头拧成疙瘩、说话声嘶力竭,仿佛不吼不叫就无法展现正义凛然。
在《暗潮缉凶》的审讯戏中,他用力拍打桌子的动作、几乎破音的台词,与其说是角色情绪的爆发,不如说是表演技巧的失控。
当《乔家大院》乔致庸的克制与《三国》曹操的霸烈被简化为统一"吹胡子瞪眼"套餐,再厚重的表演也难掩内里苍白。
陈凯歌早就在综艺上,点评过演员"演技模板化,困在舒适圈"的问题。
对于杨志刚的演技套路问题,陈凯歌直言"太过依赖表演技巧,没有跳出舒适圈"。
对于温峥嵘的表演浮夸问题,他也直接点破"太想求好,过多展现技巧,导致看不到内心。"
平心而论,陈凯歌的评价和建议,不光适用于他眼前的杨志刚和温峥嵘。
也同样适用于娱乐圈所有"名气大于演技",也就是名不副实的"实力派演员"!
综艺上暴露出的演技问题,并非个体失误,而是表演沦为程式化套路后的必然结果。
杨志刚的"松快"是对安全区的固守,温峥嵘的"求好"则是技巧的堆砌。
二者殊途同归,但都忽略了角色本身的灵魂温度,也忘记了演员对于表演的初衷。
陈凯歌点评杨志刚的"太依赖表演技巧,没有跳出舒适圈",恰似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当下演员演技困局的密码。
在流量与口碑的博弈中,演员选择用"安全牌"维系名气,却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复制中,将表演变成流水线作业。
而温峥嵘被陈凯歌批评"过多展现技巧而看不到内心 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恰恰是中年演员群体的集体困境。
当演技变成程式化的套路,当角色沦为炫耀技巧的工具,所谓的"戏骨"就会成为"技匠"。
曾几何时,金星直言"靳东演戏有套路",观众也对他审美疲劳。
重复的"精英形象",装扮总是"梳油头、西装革履",台词多为"说教式"。
但如今的靳东,早已从困境中走出来,并且再度收获认可。
真正的表演,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类型的重复,而是对角色灵魂的触摸。
靳东的突围,证明演员只要愿意跳出舒适圈,就有重塑口碑的可能。
希望被名气裹挟的演员能清醒过来,撕掉"戏骨"的虚名,重新打磨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