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重大利好出台,A股迎新政策红利,亿级股民投资信心加速回升
后台有朋友留言,让我聊聊券商。
说实话,这个板块我很久没碰了,主要是感觉性价比不高,但架不住问的人多,尤其是最近业绩和股价的“人格分裂”现象,加上什么“万亿融资”的传闻,搞得人心惶惶又心痒痒。
今天就来捋一捋这个事儿。
先算三笔账,帮你理解为什么拿着券商股的朋友,最近“班味”特别浓。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个最直接,打开账户就知道,大部分时间是在坐电梯,甚至是在下行的电梯里听着外面狂欢的音乐。
今年以来,但凡参与过AI、机器人或者华为产业链任何一个子题的朋友,账户数字都可能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刺激,有输有赢,但至少动过。
而守着券商的朋友,体验更像是把钱存了个活期,还时不时被银行扣点管理费,主打一个“精神内耗”。
第二笔,是情绪账。
这是最亏的。
投资里最折磨人的,不是亏钱,而是“踏空”。
眼睁睁看着别的股票“发射”,自己的持仓纹丝不动,这种感觉比直接亏损更让人自我怀疑。
业绩出来,利润翻倍,堪称全村的希望。
结果呢?
股价不涨反跌,像个考了第一名却被老师当众批评的学生,你说这情绪价值是不是负的?
这种“货不对板”的感觉,会严重摧毁一个人的持仓信心。
每天都在“割不割”和“万一明天就涨了呢”之间反复横跳,这情绪成本太高了。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
这才是大头。
资本市场的钱,本质上是在做选择题。
你选择了券商,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同一时间段内其他所有的可能性。
今年市场的结构性行情非常突出,资金在不同热点之间快速轮动。
你把子弹用在了券商这个“老实人”身上,就错过了和那些“渣男”热点板块短暂相爱的机会。
从年化复合收益率的角度看,长时间的趴窝,对最终的收益率是毁灭性打击。
算完这三笔账,你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券商板块“道义有亏”,欠了股民几个涨停板。
因为它不仅让你亏了钱,还让你亏了心情,更让你亏了宝贵的机会。
那么,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券商放大招,万亿资金在路上”,这事儿靠谱吗?
能成为翻身的“馅饼”吗?
我的看法,可能要泼点冷水:别太当真,这更像是一个常规业务动作被市场过度解读了。
我们先要搞清楚,券商宣布“增加融资规模”是个什么性质的事。
说白了,就是券商觉得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想借钱炒股(融资),所以提前去多准备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这本质上是一个“供给侧”的动作,好比一家餐厅,预估到未来生意可能火爆,于是多备了些食材。
但问题来了,餐厅备了再多食材,顾客不来,也是白搭。
这些食材最终只会过期,变成成本。
同样,券商准备了再多可供融资的钱,如果市场情绪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没人愿意借钱加杠杆去买股票,那这些钱也只是躺在账上,无法转化为真正的购买力。
所以,这个“万亿”的数字,听起来吓人,但它不是“增量资金”,而是“潜在可贷资金”。
它不是央行印钱直接撒进股市,而是券商提供的一个信贷额度。
市场的上涨,终究靠的是“需求侧”——也就是大家愿意真金白银地买入,甚至是借钱买入。
把券商的这个动作,理解成“千亿资金即将进场拉盘”,属于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
再进一步说,券商的股价到底由什么决定?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券商的业绩好,股价就该涨。
这犯了一个把“后视镜”当“望远镜”的错误。
券商的业绩,尤其是经纪和两融业务的收入,是市场交易活跃度的“结果”,是一个滞后指标。
比如三季报业绩靓丽,那是因为七八月份市场有过一波行情,交易量上来了,所以报表好看。
但股价反映的是什么?
是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市场给券-商-股定价,本质上是在预测未来一个季度、半年甚至一年的市场会是牛市还是熊市。
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会继续缩量盘整,或者有下跌风险,那么即便券商现在的业绩再好,资金也不会去买入。
因为买券商,买的就是一个“牛市期权”,一个对未来市场整体走强的信仰。
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市场缺乏这种信仰。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种拧巴的局面:报表(过去)很美好,股价(未来)很骨感。
资金宁愿去追逐那些故事讲得更性感、短期爆发力更强的题材,也不愿意来给券商这个“浓眉大眼”的板块抬轿。
因为在存量博弈的市场里,资金是“势利”的,它只会去最热闹、最有赚钱效应的地方。
券商板块现在显然不是。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券商板块的低迷,核心原因是市场缺乏对未来形成一轮持续性牛市的信心。
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券商这艘船再豪华也开不动。
2. 券商业绩与股价的背离,是周期股的典型特征。
业绩是过去的回音,股价是对未来的投票。
当两者打架时,通常股价更诚实。
3.所谓的“增加融资规模”,只是券商的一个常规性业务准备,不代表立刻有海量资金入市。
把它当成救命稻草,大概率会失望。
它能改善券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但无法直接扭转整个市场的颓势。
我个人对这类强周期板块一向敬而远之,宁愿把仓位放在那些依靠自身产业周期、不完全看天吃饭的领域。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偏好,不构成任何建议。
如果你坚信牛市就在前方,那么券商无疑是弹性最大的“冲锋舟”。
但问题是,那个让你坚信的理由,足够坚实吗?
还是仅仅是“跌多了就该涨了”的自我安慰?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持仓的朋友,在夜深人静时,关掉盘口和资讯,好好问问自己。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