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造战机大量订购,阿尔及利亚与伊朗率先采购,歼-10为何落败

意昂体育介绍 2025-10-24 18:20:58 88

就在西方对俄罗斯的军工企业死死钉紧铁钉的时刻,有一道逆流而上的弧线悄悄划破天际——到2025年,苏-35S在三国的订单总数已经超过80架,成了当下国际军贸市场上的“黑马”。阿尔及利亚、伊朗、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纷纷豪掷重金,争相追购。可让人有点意外的是,拥有同样先进战机的中国,在这场订单之争中,却显得有点低调,似乎少了几分热衷。

可以看出,俄罗斯近期的战机出口火爆并不只是所谓的“国际合作”那么简单,这其中不仅反映了俄罗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还表现了它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战略格局的重新调整。

拥有配备先进的IRBIS-E雷达,探测距离达400公里,再加上TVC出色的机动性能,以及装备的R-37M远程空空导弹,这些顶尖的技术配置让它成为不少国家空军换代时第一考虑的第四代战斗机。

利用自己宽广领土的优势,阿尔及利亚能够增强对周边国家的防空力量。而伊朗呢,则趁机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弥补联合国对其实施的武器禁运带来的短板,从而缩小装备上的差距。同时,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早就依赖俄罗斯的各种先进空中武器,比如苏-27、苏-30之类,长时间的合作让他们的后勤保障、飞行员培训等都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路线依赖”。

选用苏-35S最大的好处在于,不用费劲去改造整个作战体系,就能在最短时间、最低风险的情况下,把苏-35S那些先进的飞行性能和强大的作战能力引入到中国空军里。这一举措,把我空军的现代化进程提前了好几年,也为我空军的实力增强添了一份底气!

看看中国的战机,歼-10CE在巴黎航展上跟“阵风”同台亮相,结果还打出了实战战果;歼-35A更是凭借隐身设计和先进的航电系统吸引了不少国际关注。可是为什么在伊朗、阿尔及利亚这些国家的采购名单里,中国的机型没能占到便宜呢?

和普通人的看法比起来,军贸的输赢就像一盘复杂的战棋,根本不是单纯靠性能比拼就能定输赢的。就像买生态系统一样,对于买军火的人来说,挑选战机不仅仅是买架“厉害”的飞机那么简单,更像是在为自己未来的生存做选择。

凭借对中东市场的深度渗透,俄罗斯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从信贷帮扶到联合研发的一站式服务,还敢于打破以往的政治隔阂,向与叙利亚存在矛盾的土耳其等传统对手出售S-400等高端武器。这种既灵活又实用的策略,让俄制武器在传统市场中牢牢站稳脚跟,占据绝对优势。

中国战机的“短板”不在技术上,而在市场进入的节奏上。俄罗斯憑藉苏联时期打下的全球客户基础,至今还能在国际航展和军事论坛上高效推销产品;反倒是中国军贸更偏向“体系化输出”,比如通过和巴基斯坦这类深度合作伙伴,逐步展现从战机、无人机到预警机的综合战斗能力。这个套路虽说后劲十足,但得耗上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再加上歼-35等新型号还没完全搞定全部测试,潜在买家多半还得等等,等它们正式服役后观察表现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慢慢从曾经那种疯狂增长变得更为稳健。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战机产能早已露出了明显的疲态,2024年他们交付的战机大概只有40架左右,甚至连中国几十架的交付量都比俄罗斯多出五倍左右。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我们国家航空工业的基础之厚实。

如今在雷达和复合材料这些方面,我们已经赶超过去,歼-20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数量,甚至超过了苏-57。未来,只要中国能继续攻关发动机寿命和无人僚机协同这些核心技术链,全球战机市场可能会从“美俄角力”慢慢转变成“中美合作”。

不过,俄罗斯接近80架战机的订单,更多像是传统市场惯性和地缘政治短期胜利的体现,而中国未来的战机,要看我们能否把目前的产能和技术升级真正变成一个更灵活、更有竞争力的出口生态。这次订单背后的角逐早已不局限于战机本身,而是变成了大国工业体系和战略韧性的一场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