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领导怒斥:提国庆放假就滚蛋!行业寒冬里的打工人太难了
前几天刷到个网友爆料,某设计院领导在工作群里炸了:“谁再提国庆节放假,趁早滚蛋!别跟我扯法定假期,不想干就辞职!” 看完我倒吸一口凉气,转头问我那个在设计院当结构师的发小阿凯:“你们国庆也得加班?” 他发来个苦笑的表情包:“何止加班,领导刚通知,10月1号到5号全员到岗,节后甲方要听汇报,谁敢请假直接按旷工算。”
这事儿不是个例。每年节假日,设计院的“加班大戏”就没断过。清明要赶图,五一要改方案,国庆更是成了“项目冲刺周”。甲方节前甩任务,领导转头就把压力压给员工,美其名曰“节点不等人”。还有的院更狠,直接发通知:“从今天到11月底,每天加班到晚上8点,周末至少来一天,不鼓励居家办公,请假要层层审批。”
华东有家设计院的领导更绝,在群里说“讨价还价的都是害群之马,不配叫劳动者”,意思是安排工作就得接,叫苦叫累就是“拖后腿”。
这些领导的狠话背后,其实是设计院如今的“哀鸿遍野”。9月中旬,四川有家设计院发公告:“公司经营困难,项目回款难,以后只发基本工资,等好转了再恢复。”
西南另一家更离谱,搞“连坐扣工资”:裁员没达标,领导和部门经理扣总额的50%,普通员工平摊剩下的50%,工资越高扣得越多。说白了,就是行业不行了,只能从员工身上“节流”——降薪、裁员、逼加班,怎么能省人工成本怎么来。
我太懂这种“行业寒冬”的滋味了。前几年我做新媒体,赶上行业风口,天天加班也乐意,毕竟绩效奖金能翻倍。后来风口过了,公司说“共克时艰”,先砍了绩效,再降了底薪,最后要求“自愿加班”,不加班的就被约谈。当时我身边好多同事要么主动辞职,要么被“优化”,曾经热闹的办公室,最后只剩下一半人。现在设计院的处境,和当年的新媒体行业简直一模一样——曾经靠着地产红利,设计院是“香饽饽”,毕业生挤破头想进,现在地产不行了,设计院跟着栽跟头,华南有家院甚至传出“全员零绩效”,上海某顶级设计院把基础工资砍到3500元,这哪是“降薪”,简直是“逼人走”。
有人说:“至少这些设计院还有项目做,有班可加,该偷着乐了,好多同行都在找工作呢。” 这话听着扎心,但也透着打工人的无奈。就像我发小阿凯,他知道加班不合理,也想过辞职,但上有老下有小,房贷每月要还8000,辞职了连房贷都供不起。他说:“现在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哪怕国庆加班,至少工资还能按时发,总比失业强。” 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是多少中年打工人的现状?
说到这儿,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专业跑者老杨。他以前是省队的中长跑运动员,巅峰时拿过 regional 比赛的冠军,本来有机会冲击全国赛,结果赶上体育行业“调整”——队里经费缩减,教练为了出成绩,逼着运动员“超量训练”。老杨的膝盖本来就有旧伤,教练却让他每天加练20公里,说“不拼怎么拿名次?拿不到名次队里就没经费,大家都得散伙”。老杨劝过教练:“我的膝盖受不了,再这么练得废了。” 教练却说:“现在行业不好,不拼就没机会了,你不练有的是人练。”
最后老杨硬着头皮练,在一次集训中膝盖彻底报废,手术完医生说他再也不能跑专业赛事了。他被迫退役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能去健身房当私教,曾经的冠军运动员,最后成了“教大妈跳操的”。每次跟他喝酒,他都说:“当时要是敢跟教练说‘不’,哪怕被开除,也不至于现在这样。可那时候觉得,队里给我发工资,供我训练,我就得听话,结果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毁了。”
老杨的遭遇,和现在设计院的打工人多像啊?都是行业遇到困难,管理者就把压力转嫁给个体,要么逼你“超量工作”,要么逼你“接受降薪”,你要是敢反抗,就说你“不懂事”“拖后腿”。可他们忘了,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打工人,都不是“机器”——运动员的身体有极限,超过了就会受伤;打工人的精力和权益也有底线,透支了就会崩溃。就像老杨的膝盖,一旦废了就再也回不来;打工人要是被长期压榨,身体垮了、心态崩了,就算行业回暖,也没力气再拼了。
我始终觉得,行业有周期,寒冬总会过去,但企业在“过冬”的时候,不能把员工当成“牺牲品”。法定假期是劳动者的权利,不是企业可以随意剥夺的;合理薪酬是员工的保障,不是企业可以随便砍的。就算项目再急,也该协商加班,给足加班费;就算经营再难,也该坦诚和员工沟通,而不是用“滚蛋”“不配当劳动者”这种狠话逼人就范。
而对于打工人来说,也别一味“忍”。就像老杨,如果当时他能坚持自己的底线,哪怕离开省队,凭着他的成绩,或许能去体校当教练,也不至于落到现在的地步。当然,我知道现实很无奈,不是每个人都有“裸辞”的勇气,但至少要守住自己的“健康底线”——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争取的权益争取,别为了一份工作,把身体和尊严都搭进去。
国庆长假快到了,希望那些被迫加班的设计院打工人,能在忙碌中偷点闲,哪怕只是午休时晒晒太阳、吃顿热饭。也希望那些领导能明白,员工不是“工具人”,尊重员工的权益,才能让大家一起扛过寒冬。毕竟,行业要回暖,靠的不是逼出来的“拼命”,而是人心齐的“共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