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天大!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居住北京古宅,79岁仍坚持演出
北京城北极阁三条那边,有个青砖灰瓦盖的小院子,四合院式的。它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变幻,也见证了一位老艺术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院子的主人,国家一级演员李光复,年过七十,但依然频繁出现在屏幕上,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角色,展示着“戏比天大”的真谛。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住这么豪华的宅子,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怎么还天天跑到片场?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到了年纪终于能过上清闲生活的演员们。
不过在李光复的身上,那份对舞台和角色的热忱,早就超出了名利和舒适的范围!
要领会李光复那份“痴迷”,得从他那座四合院说起。这个院子,是他的父亲在民国时代,用整整180匹布换来的。
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这可真算得上是一笔惊人的家底。李家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是书香门第、富甲一方,祖父搞起了工厂生意,父亲更是在商界占有一席之地。
童年时的李光复,生活奢华得让人瞠目结舌,金条多得都能当玩具用,私塾先生每天都上门教他经史子集,家里到处都是珍贵的字画和玩物。
更让人羡慕的是,小小的李光复,能在家里欣赏到戏曲名家的表演,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去吉祥剧院,看马连良那正宗的唱腔,还能欣赏梅兰芳那水袖轻灵的优美动作。
那些京剧大师们的艺术熏陶,悄悄地在他稚嫩的心里生根发芽。
四合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他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隔着几扇门就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稍微远一点还有由宁郡王府改建而成的青年艺术剧院。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李光复对表演的热爱也逐渐滋生,悄然间越来越浓。
可以说,李光复的演艺之旅,从他一出生就带上了明显的家族烙印和时代的印记。他不是突然喜欢上戏剧的,而是从小就在其中成长,被艺术的吸引力深深折服。
不过,人生总喜欢开个玩笑。小学四年级那会儿,爸爸突然去世,把曾经辉煌的家族一下子推向了风口浪尖,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此倒塌。
紧接着,时代的浪潮带来了巨大的变故,李家也难以幸免。过去宽敞的四合院,被挤进了十几户人家,李光复一家只好蜗居在偏房里,曾经被称为“金条少爷”的人,一下子跌入了平凡。
从奢华享受变成经济拮据,从呼来唤去的仆人到帮母亲补贴家计,这种落差,对一个少年来说,确实是挺难忍受的。
可李光复没有发牢骚,他把这次变故带来的苦涩,化成了对生活更深的感悟,也让那份对戏剧的热爱,埋得更深、更坚执。
放学了,他就去捡废品,把那点微薄的收入省下来,就为了买一张最便宜的戏票,坐在剧场里,暂时抛开现实的艰难,沉醉在一个光影交错的世界里。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戏曲成了李光复唯一的安慰和精神依靠。那时候的戏,不再只是休闲时的娱乐,而变成了点亮他人生的一束光,指引他奋勇向前的路标。
在1960年,只有14岁的李光复,敢于做出一个挺大胆的决定:瞒着母亲,去参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培训班的报名。
面试的时候,考官看到他年纪小,有些迟疑。李光复却抬头坚持反驳,15岁可以演,13岁为什么不行?他这份少年特有的坚韧不拔和对艺术的热爱,让考官心动,他最终成了培训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一旦加入人艺,就意味着他要跟焦菊隐、夏淳这些戏剧大师学习,可站在舞台中央的光环,暂时还未属于他。
起初的时候,他连配角都没有机会,只能扮演一些活的道具,比如在《茶馆》里站在角落的茶客,或者在《小井胡同》中端着水盆路过的路人。没有台词,也没有特写镜头,只是在舞台上充当一个模糊的背景。
可是,李光复可没因此灰心丧气。他每天早两个小时就到后台,仔细看那些老演员们怎么打扮、怎么背台词、怎么琢磨角色的。
他把每个角色的姿势、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句台词都记在小本子上,悄悄琢磨,潜心积累。心里明白,在人民艺术剧院这样的高等学府,哪怕是个活的道具,也得全力以赴,百百分比的努力才能不被淘汰。
四十年的辛勤耕耘,历经的汗水,终在1979年人艺重排《茶馆》时开花结果。33岁的李光复被安排扮演一位“老头儿”。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做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准备工作:清早到公园观察老人们的步伐,模仿打太极时嘴抖腿的节奏,甚至为了让嘴唇看起来更干裂,故意少喝水。
正式上场时,他弯着背,手带着颤抖端起茶碗,把旧社会中老茶客的沧桑感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连老舍先生的女儿也忍不住夸奖,这就是在旧社会里熬出来的老茶客呀!
在人艺四十年的舞台历程中,李光复演绎了上百个话剧角色,从历史上的魏徵、寇准,到卖鱼的、收破烂的底层百姓,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
多年来在话剧舞台上不断磨练,让他拥有了演得像谁像谁的本领,也为他以后转向影视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2004年,48岁的李光复选择转行,从话剧舞台迈向了电影和电视。他的首部影视作品是《天下第一楼》,在里面担任男主角,饰演常贵这个角色。
真正让李光复家喻户晓、成为观众心中的“国民老爸”的,是2010年播出的那部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
在这部创下北京卫视收视奇迹的热播剧中,他饰演的毛建华,是个为孩子的婚事操碎了心的老爸,既担心儿媳受委屈,又疼爱儿子不易。
那句“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一语点醒了不少人的心,勾起大家的共鸣,许多观众都被感动得落泪。
接下来,《情满四合院》里那位精明狡黠的三大爷,以及《人民的名义》中那位正气凛然的郑西坡,个个老爸都各有风格,说话、做事都挺有特点的。
李光复因此被导演们视为最值得信赖的黄金配角,他扮演的角色,总能为整部剧增添关键的点睛之笔。
就算成为大家熟悉的老戏骨,李光复对演戏的认真劲儿一点也没减。今年,他在微短剧《舟楫千里号歌来》里饰演一位阿尔茨海默症的非遗传承人。
为了把这个角色演得更到位,李光复提前在养老院呆了半个月,观察那些老人记不起家人时的迷茫,以及思绪翻涌时的恍惚。
有一场戏里,那个角色突然想起年轻时唱的运河号子,他还特意练了正宗的号子腔,唱到高音的时候,青筋都鼓起来了。
最后,他靠着这部作品,在CMG第一届中国微短剧盛典上拿到了“年度微短剧品质男演员”的奖,算是实至名归。
79岁的高龄,许多同行早早就退下来享清福,可李光复仍然活跃在片场。他觉得演戏不是个吃饭的事,而是他的生命线。只要观众还肯看,他就会一直坚持演下去。
除了在舞台上拼搏,李光复最喜欢呆的地方,大概就是那座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四合院吧。这座现在市值过亿的老宅,早已不像当年“金条当玩具”那般奢华光彩。
经历了家族的没落,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李光复对这座四合院的感情,早就比金钱重要得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复的儿子李祎,没走父辈的路,走进演艺圈。他从小就对数字更有兴趣,李光复也从来没逼他。父子俩常在院子里玩,一边一个拨算盘,一边背台词。
李光复总爱挺自豪地讲,儿子比自己更有前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啥都重要。这份开通和尊重,也展现出李光复作为父亲的聪明才智。
2023年春节,李光复带着儿子一块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晚舞台,父子俩一人表演小品,另一位在台下当观众,热情鼓掌支持着。
镜头转到李祎那儿,他正举着手机给爸爸拍照,眼神里满是自豪。这份不用说话就能感受到的父子情谊,也算是一种珍贵的传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