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7家药店倒闭,2025或将突破10万!曾经的医药黄金行业为何变冷?
每天107家药店倒闭,2025或将突破10万!曾经的医药黄金行业为何变冷?
开药店以前就是铁饭碗,怎么都能赚钱。
有段时间,大家都觉得这个行当是“稳赚不赔”,毛利轻松超过30%,哪怕平时也能混个8到10点纯利润。
疫情期间,一些特殊药品需求暴涨,这数字还往上飙了五个百分点。
但现在一切全变了,大多数药店已经在亏损线上苦撑。
那些上市连锁大牌扣非净利润跌得离谱,有的直接掉下去超六成。
去年一年,就有接近 3.2万家药店关门歇业。
今年更惨,每天平均就要消失掉 107家门店。
全年预计会有 3.9万家彻底退出市场。
甚至有人预测明年这数字可能破十万,也就是说一天两百多家说没就没了。
卖药这买卖居然开始不好做,让人忍不住琢磨:遍地都是的这些小门头,现在到底还能干啥?
老早以前,其实谁都知道,“实体零售”靠的是信息差和渠道控制,两条腿走路才稳当。
但互联网把价格、产品、流程全晾在阳光下后,这种优势根本留不住——压舱石被抽空,只剩下风中摇摆的小船一样无力感。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这些平台杀进来,把价格刀子捅得太狠了。一瓶藿香正气液线下三十块钱起步,网上几块钱随便选;普通感冒片,在实体四五十元,到线上只需十几元就拿下。
这种透明度让传统加价空间死翘翘,不少老板直呼吃不消。这么低价,还送货快,说句“半小时送到你楼下”,年轻人立刻投奔过去。不止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医保支付也上线网购通道——最后一道墙塌了,各年龄层的人习惯在线解决用药问题很正常吧?
原本线下一直靠着客流活命,但社区医院越来越普及,不仅医生专业还可以刷医保卡,对慢病患者吸引力比一般小门脸强不少,人流自然被分走了一大截儿。
外部压力够猛,可内部变化才是真杀手锏。国家跟地方医保监管收紧力度堪称前所未有,就是专盯骗保违规操作。今年,一心堂因违规直接被约谈罚款,还有哈尔滨那边查出来四家通过造假处方坑走一个亿的医保基金。他们搞来的空白处方模仿医生签字,然后假装病人在一直服某类短期用药,看起来简直是花式作妖。但现在想这么玩?智慧监管盯着呢,“清源行动”“五定机制”让所有环节可追溯,那些模糊灰色地带一点机会没有。“违规成本极高”的局面逼着大家不得不用真功夫经营,不再像从前那么好混日子了!
资格审核越来越严苛,小老板们运营难度拉满,以前轻松赚快钱的方法彻底玩完。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同行其实已经分出两派路线:一种死磕专业价值,要转型做社区里的健康管家;另一种索性跨界求生存,把自己变成生活驿站或者新消费场景聚集地,各显神通搏出路吧!
先说那条深耕服务型道路,本质就是从一次性买卖升级为长期陪伴关系,让顾客成为常回来找你的熟人而不是临时客户。所以员工角色得换,从收银员晋升家庭健康顾问,他们免费帮测血压血糖,为慢病群体建档案并持续管理,再顺势调整产品结构,多推自费和保健品减少对微利医保商品依赖。这方面益丰算比较激进,自创品牌养生系列(比如西洋参),不仅提高毛利还抓牢忠诚粉丝。据圈内讲,他们会员数量冲到千万级别,会员销售贡献率达到77%。这种模式就是重新回归医药专业属性,用不可替代性的服务筑护城河,让线上巨头望尘莫及,是目前看起来最靠谱的一招儿之一吧!
另外一批则完全放飞自我,比如同仁堂竟然开咖啡馆,中草奶茶火爆上海童涵春堂,北京白塔寺搞文创周边,一心堂连彩票都搬进来了……思路非常简单:反正没人常来买东西,那干脆给他们创造理由过来逛逛。这波操作目的明确,通过频次高、新潮化内容把枯竭的客流补回来。当然风险也是肉眼可见,如果太杂乱无章,很容易让消费者忘记这里到底是不是正规的医务窗口,会不会丧失信任感呢?这事儿确实值得掂量一下分寸,否则最后什么都不是就尴尬咯!
未来方向看似二选一,其实并非绝对互斥。如果技术工具介入得当,两条路线完全可以融合,比如AI智能辨体、中医问诊系统等,都不是噱头,而是真正在提升效率与精准度,可以帮助了解每位顾客真实需求,实现个性化方案输出。而且线上线下其实也逐渐形成联动关系,并不像以往你死我活。例如“网订店取”,用户网络上下单,用医保结账,到附近门口取货,同时享受面对面咨询与指导,这套玩法既方便又安全,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一心堂联合叮当快药尝试合作,也是朝这个方向摸索新生态体系嘛!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不能忽略:偏远地区、小区老龄化严重区域大量关停,会造成老人应急购药极其困难,有时候影响的不只是商业利益,更涉及社会基本保障功能。如果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健康邻居模式,无疑能够填补公共卫生缺口,把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双重结合,实现身份转换。从单纯卖货点蜕变为综合服务枢纽,这是整个行业必须经历的大洗牌过程,比拼的不只是资金能力,更考验认知速度和创新动作是否到位。有一家早点完成转型,新格局自然属于它们,没有谁会永远占据主动权,全凭脚踏实地抢跑赛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