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指挥被调离后,38军硬打韩军引发重大损失,伤亡六千震动总参

产品展示 2025-11-23 17:58:04 60

1952年12月,朝鲜38军司令部迎来了一位突然出现的客人——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长,张震。

他一来就直奔主题,想了解一下38军在白马山战斗中失败的情况。

虽然过去了两个月,但38军将士心里的阴影还没有散去,这次失利的严重程度也引起了总参的关注。

一、灵魂人物去哪了

白马山战斗的背景其实是那段时期,各方力量为了争夺地盘和影响力而展开的一系列冲突中的一部分。那时候,局势挺复杂,各种势力都在谋划着自己的利益,白马山作为战略要地,自然成为焦点。

白马山的争夺战,从1952年10月6日一直打到10月15日,总共持续了十天。

这次战斗算是1952年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战中发生的好多小规模战斗里的一个之一。自从1951年底志愿军结束了第六次战的部署之后,整个战局也转入了阵地战的模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动用大兵团在行动中歼灭敌人了。

第五次战役的事实让双方明白了,没有人在活动中能压制对方,哪怕是拥有强大空中优势和机械化实力的美军也一样。

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以点滴袭扰为主的战斗方式,同时用坚固、连续数百公里的防线来进行防御,形成了一场以小规模战斗配合长距离防线的局面。

美军在1952年夏秋间试探性地发起进攻,派出营级战术部队冲击志愿军阵地,可惜攻不下来,反倒留下了一堆堆的尸体,自己也算是自取其辱了。

志愿军对美军的动作其实早有准备,他们不是坐等敌人上门,而是采取主动防御和反击的策略。至于冲过去打他们,靠的是人民志愿军那股勇气和决心,经过特殊训练和充分准备,敢于迎战,把西方敌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志愿军有条件了,主要得益于邓华主持的海岸防登陆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军后方的运输基本上没啥问题,粮草弹药都能畅通无阻地送到前线。虽然炮的数量跟美军差不多(不过我军的小口径火炮和迫击炮比较多,大口径的榴弹炮和坦克这类重火力还比较少,火力上还比不过美军),但同时还补充了坦克团,重火力的装备跟上了。这算是真正的享受过“富裕日子”了。

于是,邓华跟杨得志(当时负责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商量了一下,觉得不能老等着敌人上门,一味被动挨打,这样不行,我们得主动出击。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来一场战术反击战,决心已定。因为主要是在1952年的九月这个时期,所以就叫做秋季战术反击战。

所谓的战术反击战嘛,基本上是用有限的兵力,主要是团以下级别的部队,对敌人的营或者加强连,甚至排级别的战斗单位,以及他们坚守的阵地,突然发动一场猛烈的攻击,既要大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也要夺取一些关键的阵地。这两方面的目标都得兼顾。

反击划分成了两个批次,第一批由三个军组成,12军、39军和68军是主力部队,战斗都打得挺顺利,特别是炮火的发挥,效果非常出色。杨得志在几十年后回忆起这段时间,仍然觉得很振奋,他说我军的炮火“国内作战几十年都不常见到的”,让人感觉整个地面好像都在脚底下颤抖似的。

第二轮又添了4个军,分别是15军、38军、40军和65军,加上第一批的那三支,总共7支军队参加了战术反击。

至于其他的军队暂且不提,咱就说说38军吧。其实,38军在第一场反击战里也出了力,攻打美军把守的“猪排山”挺顺利的,表现得挺不错。

大家都以为第二批作战会像第一批那么顺风顺水,结果还在整装备、布阵等准备阶段,早就有点不太顺心的苗头开始冒出来了。

第二批作战由于了解了敌人的底细,心里有个谱了,志司的决心明显比第一批更坚定了。

表现在哪呢?

第一,最开始把开战的决定权交给各个军队,毕竟没人太清楚前线的具体情况,所以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战,结果就是各军打的不一样,有快有慢。第二批安排则是等到各部都准备完毕后,统一在10月6日发起攻击。这叫什么啊?那叫做从容不迫,步调自控,想要打出声势。

第二,把兵力又加大了,七个一线军都全力出击,根本不担心敌人来反击咱们。

不过,38军的情况和其它几个军有点不一样,老军长梁兴初已经调走了。

梁兴初担任38军军长的时间从1949年5月开始,一直到1952年5月结束。38军进入朝鲜后,参加了前四次战役,经历过初次战役失利、军长被骂的窘境,也曾一战扳回局面,得到彭总的“万岁军”贺词表彰,能带领38军立下赫赫战功的关键人物就是梁兴初,可以说他就是这支军队的精神核心。

到了秋季战术反击第二波进攻即将展开的时候,特别是面对一个棘手的目标,38军的指挥层正处于梁兴初离任后新领导班子适应和调整的阶段。

各种因素混杂在一块儿,这也给战斗的推进添了不少变数。

二、38军到底轻敌没有?

梁兴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身上留了不少毛病,第四次战役几乎都是勉强扛过去的。到了1952年3月,他就回国治病了,同时被提拔为第20兵团的代司令员,但还没上任。那年8月,他又被调去当了西海岸指挥部的副司令员,负责反登陆的事。

38军由副军长江拥辉代理军长。江拥辉也是个硬汉子,最开始当112师师长,1949年8月升职为38军的参谋长,战前还提升为副军长。按理说,他对38军那是一清二楚。不过,偏偏梁兴初刚回国不多久,政委刘西元也一块儿回来了。结果,38军就变成了由代军长和副政委负责的情况。

这事儿对38军的备战状态可是不小的影响,搞得有些紧张。

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江拥辉将军的实力,领导班子的变动,部队的调节,都得经过一个磨合期。即使是战斗力强的将领担任主要领导,也需要时间适应,毕竟从副职变成主官,这可是个大不同,遵循这个规矩没有错。

大概志司也意识到这点,打之前,反反复复地问38军准备得怎么样,要是觉得不行的话,可以拖一拖,延后开战时间。

但在这种询问下,又有哪个部队甘于承认不行呢,38军明确表示10月6日可以按时开打。志司也不便过度否认,只是督促38军做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准备:

第一,炮兵得提前进入阵地,要确保有足够时间发起火力压制,把敌方70%的地面目标给击毁掉(这个数字可是志愿军结合之前战斗经验总结出来的基础数据)。

第二,步兵得提前准备连续爆破,以便在冲锋的时候,能不断攻击那些炮火难以摧毁的简易工事。

第三,步兵从出发点到敌人的阵地要尽量拉得近些,这样在冲锋的时候伤亡就会少一些,攻下来也容易一些。

这些都是第一批战术反击时,靠流血换来的宝贵经验。

不过根据后来志司的通报和向军委提交的电报,38军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这三点的严密落实。

要说38军的战斗作风变得粗疏了,答案当然是不的。无论是以前、朝鲜战争期间,还是后来回到国内,这支部队在我陆军集团军的行列里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绝对不会出现马马虎虎、掉链子的情况。

笔者觉着,可能是38军稍微有点儿轻视对手的想法,觉得对面不过韩军第9师,美军都在后面二线。第一次打得挺顺手,下一次进攻就想要立个大功。

要是那个时候梁兴初还在,我在想他可能会选择稳扎稳打,再出手,毕竟稳妥点不会错。至于具体会不会这么做,咱们也只能猜一猜。

38军主要负责守卫铁原以北的白马山(394.8高地)和箭头山(281.2高地),这两座高地是铁原北部的前沿阵地,担负着保护美韩军在铁原的基地,以及连接汉城的补给线的任务。挡在他们面前的,是韩军第9师(由3个团组成,还有一个51团在安排作战任务)。

在38军发动攻势之前,谷中蛟叛逃的事情曝光了,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打白马山原本是突袭,后来变成了硬碰硬的强攻,所以才以失败告终。这只是一方面原因罢了,实际上,我们还得从38军自身的情况去找原因。

志司要求的三项准备工作,38军实际上都完成了,只是有点儿不够细致到位罢了。

拿缩短步兵冲击距离这事儿来说,我们挑了一些细节资料。

江拥辉将军写的《三十八军在朝鲜》里面用不少篇幅讲述了这段经历。

38军的出发线路距离韩军阵地大约有1600米,为了让步兵冲击更近一些,38军的战士们集思广益,想出了办法。大家决定趁着夜色,偷偷潜伏到敌人阵前的野草丛里。战士们把野蒿草采了起来,挤出汁液,不停地涂抹在衣帽和毛巾上,然后藏在那里等候行动。

出发之前,为了看看效果怎么样,还试了两遍。一次是在空旷地排好队,正好有美军侦察机巡飞,但大家都没动静,成果挺满意的。还有一次是趴在地上,假装青蛙,不发声,结果也挺奏效的。

38军114师340团的四个连偷偷摸摸地开进去了,就藏在了敌人前头。经过一条小沟时,连长吩咐大家把身上的衣服都打湿点,免得敌人炮火一炸,引起火烧着咱们。

可以说,这些细节都比志司考虑得更细腻、更周到。

谷中蛟一叛逃,就把我军攻击的时间告诉了韩军,还透露了要在蓬莱湖放水的事,但他明显没有提到阵前潜伏的情况。笔者觉得,谷中蛟的投敌并不是造成38军失利的唯一因素,只能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

韩军没有察觉到38军的潜伏,不过他们对阵前就胡乱打了一些冷炮,扔了燃烧弹。遗憾的是,340团营长柳万发带队前去指挥,也藏在草丛里,结果被韩军一发冷炮击中了,牺牲了。还有一些战士被火烧伤,不过伤势都不严重。

从这件事情来看,38军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轻视对手的样子,反倒,他们在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挺扎实的,做得挺充分的。

不过,到了10月6日总攻一开始,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儿就冒出来,露出了38军在准备方面的一些短板。

三、反思

步兵一冲就挺奏效,夜里就攻占了白马山主峰北边的几个高地,到10月8日,主峰也稳稳拿下了。可没想到,之后出现的情况让38军没料到。

真没想到韩军步兵的战斗意志竟然如此坚韧不拔,一次又一次地迎头反扑,我军刚占了主峰和几个高地,立足还没稳住就被他们给赶了下来。

关于韩军战斗意志的变化,在韩国版《朝鲜战争》第四卷里有提到。之前被志愿军一触即溃,可现在为何变得如此坚韧呢?主要因为李承晚非常不想在三八线停战,意图一直打到鸭绿江,实现全朝鲜的统一,这种想法一直被灌输给韩军。另外,韩军对被美军鄙视觉得挺羞耻,一知道美军第3师在铁原以南集结,准备像平常一样等韩军顶不住了就派上去接替,韩军第9师全师就传达了师长的命令,绝对不能再留下“我们被打垮后由美军填补战区”的那种耻辱纪录。这点也极大提升了韩军的战斗意志。

根据那段战史,志愿军一共发起了12轮猛攻,韩军这边也进行了12次反冲,一直打到白马山的主峰最终归韩军所有。这种战斗强度,之前跟韩军交手时还真不常见到。

没想到韩军还能保持那份强劲的攻势,我军连续派出不少兵力,114师扛不住后,又把112师也调上去,可韩军还是没停下来,连续不断地冲锋。

到底啥原因呢?

韩9师的金钟五采用了轮换作战的策略,避免一个营连续奋战两天两夜,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换另一个营,以免整个营被击垮。这样一来,各营在轮换后都能重新恢复一些战斗力,而且后方相对比较安全,志愿军的炮火也打不到。

金钟五接任师长后,考虑到这个师的战斗力不是特别强,特意要求部队加强战术训练,特别是射击这块,培训得特别有针对性。

跟着张震到38军做调研时,他提到的几个不太理想的地方之一,就是38军的新兵训练还不够扎实,很多新兵在上战场前都不知道怎么用冲锋枪,只能临时加点练习。

真没想到,我军坦克团没能把本该发挥的作用彻底展现出来。

坦克4团参加作战,调动了六辆坦克,原本想着能出奇制胜,但准备工作太草率,实战经验也不足,战斗的激情也没什么,白马山上有三辆车在途中陷车走不了,另外三辆因为道路侦察不到位,也过不去。箭头山一线战斗中,陷车五次。志司责备说,“这战斗效果这么差,必须搞清责任,改正过来。”

韩军发现志愿军的坦克,起初还挺怕人的,但等着看,没听见开火声,觉得也没啥威胁,就显得挺轻蔑的。在他们的战史里,志愿军的坦克作用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发挥得挺有限的。

真没想到,我军一发动战斗,居然变得急躁不安,乱作一团。

38军的战术水平没啥毛病,平时也没在这块下太多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场面一状况,部分指挥员就有点急躁,想着靠猛打猛冲赶快拿下局面。

特别是在打箭头山(281.2高地)的时候,碰到敌人地形比较开阔的阵势,我军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志司批评说,这基本上就是一种羊群似的冲锋战术。碰巧,韩军也有这样的看法,觉得志愿军用密集队形猛冲,连逃跑和疏散都不管了,结果被韩军的火力打得稀里哗啦。可见,38军想赢的心情真是挺着急的。

对于美军的火力支援,这其实在我军的预料之中,也有一些应对措施。谷中蛟的叛逃,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让美军炮火反应得快了一些。说到底,这并不是决定白马山胜负的关键因素。韩9师师长金钟五评说,双方炮火都很猛烈,志愿军那边的炮火“毫不逊色我方”,可能也有点夸大志愿军火力,想显示自己战斗力的意思。

据韩军战史记载,除了空投炸弹之外,美军第9军的炮兵部队共发射了18.5万发炮弹。

志司战后评估各军使用的炮弹数量,38军在攻占两个高地时,大致用掉了21,675发炮弹。

敌方炮火的数量大约是我军的九倍。不过,考虑到美军炮火对38军的纵深以及两个高地附近的预备冲击火力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轰击,只有部分炮火真正用在高地的反冲击作战上,而我军则将全部火力集中在韩军阵地上。可以说,双方炮火对步兵的支援基本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在白马山和箭头山两处的攻坚战中,我军伤亡比较烈,阵亡有2802人,负伤有4069人,合计伤亡达6871人。和韩军估算的我军伤亡数字八九千人相比,差不了太多。

不过,歼敌的数字就差挺多了。韩军的战史和美军的资料,韩军伤亡大概在3500人左右。而我军方面的记录,2011年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里写得有点保守,只有8000多。到了2014年版,又被修正为9300多,可能是借鉴了江拥辉写的《三十八军在朝鲜》。

不管歼敌有多少,38军整体上算是打得得不偿失的仗。10月15日退出战斗,主要原因就是三个师都坚持不住,再也打不下去了。

江拥辉后来回忆说,谷中蛟叛逃后,如果38军立即发动进攻,韩军既来不及修筑工事,美军炮兵也难以快速调动,后来就不会那么难打。或者是向志司报告推迟进攻时间,将韩军主力和美军炮群牵制在白马山当面,对其他兄弟部队创造战机也是不错的。

可惜38军选择了最不应该的一种打法,按部就班展开进攻,进入敌人的节奏去打,伤亡大就不可避免了。

作为38军当时的上级指挥机构,3兵团对38军也没有起到什么指导和提醒作用,本军灵魂人物也刚调走,这场惨痛的教训,对英雄的38军来说真是切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