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上等兵伪装八路军,竟因一口方言露馅
1942年6月10日凌晨,冀中平原的天空骤然乌云密布,暴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沉重的乌云几乎让人窒息。
八路军七分区22团的突围小队,在深至脚踝的泥泞中跋涉,于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奋力向南奔逃。
方才历经宋庄激战,人数从七百锐减至三百有余,战士们身上伤痕累累。然而,身后的日军坂本联队正循着斑斑血迹紧追不舍,我们丝毫不敢稍作停留。
领队者乃一营二连排长刘长河,年方二十九岁,系资深红军战士。在平型关战役中,他曾英勇无畏地以手榴弹摧毁日军坦克。
在这场突围中,团长左叶将全团最健壮的三十名战士交付与他,只简简单单地叮嘱道:“务必将种子带出重围。”
刘长河边行进边逐一计数,每行进至半里之地,便会停下脚步,默默地将人数重新核对一遍。
第三次进行点数之际,他的心猛地一沉,发现人数竟多出了一人,然而机枪手老葛的踪迹却已消失无踪。原来,老葛的膝盖被弹片割去了一半,那晚便以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额外的人是谁?刘长河脚步放缓,悄然走在队伍的最后。
在微弱晨光的映照下,他瞥见那人的轮廓,步伐轻盈,仿佛生怕惊动了地面的泥泞;右肩虽然扛着步枪,但八路军战士们惯常以左手持枪。
“哪班?”刘长河低声问。
“三班。”
对方回答迅速,带有明显外国口音。
刘长河心中顿时紧绷,三班在白天的激战中已尽数牺牲,而最后那名紧握集束手榴弹奋勇冲入敌军机枪阵地,英勇牺牲的战士,正是他亲自记录在册的。
陌生面孔在火把照耀下
雨势加剧,水沟变河。
为确保无人掉队,刘长河命通信员点燃松油火把,并每隔十支火把传递一次口令。
随着火把依次传递至队伍末端,刘长河迅速转身,将火把贴近那人的面庞。
在火光映照下,一张苍白而扁平的面庞逐渐显露,鼻梁短而塌陷,眼角微微上扬,那是典型的北海道风貌。
火烤后,他本能地摸了摸腰。
刘长河目光锐利,他目睹的并非八路军的标准刺刀,而是把日军三十式短剑,其剑柄上还密密麻麻地缠绕着用以防滑的鲛皮。
“八格!”对方怒吼一声,短剑迅猛地直指刘长河的咽喉。
刘长河早已成竹在胸,巧妙地以左臂一挡,随即右手紧握驳壳枪,将其抵在对方胸口,随即果断扣动扳机。
“砰——”枪声在雨幕中犹如闷雷轰鸣,瞬间令队伍停止了前进,战士们迅速散开,迅速摆出了战斗阵型。
那人踉跄地退了两步,低头凝视胸口那触目惊心的血洞,眼中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刘长河猛地一脚将他踢入路旁的水沟,火光映照下,只见他军装之下,显露出一袭黄色的呢绒衬衣,原本的领章已被扯去,然而那陆军上等兵的军衔扣印依旧清晰可见。
日记本间谍图谋
战士们愣愣围拢。
刘长河俯身,用力拉开自己的外衣,从内袋中摸索出一本已经湿透的“出征日记”。日记的扉页上,清晰地写着:
昭和十七年六月,该部隶属于坂本联队第三大队的机枪中队。
再次细阅,其中藏有一张亲手绘制的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了从宋庄至无极村落的每一条道路、
每一处水源,甚至连八路军经常行走的“青纱帐”隐蔽通道也一一标示得清清楚楚。
此时,众人方才察觉,那日傍晚的突围战,村口曾陷入一片混乱。日军的迫击炮将两辆牛车掀翻,百姓与八路军混杂在一起。想来,那便是那时,一名日军侦察兵趁着混乱,盗取了阵亡战士的军装,混入了我们的队伍。
他不仅意图探明突围的路径,更有可能是企图趁此机会暗杀指挥官,以造成更大的骚乱。
这场雨夜的惊心动魄,实则不过是宋庄战役尾声的余韵。
两天前,22团在宋庄遭遇了1800余名日伪军的围攻。团长左叶将部下八百人部署成三道防线。在日军的坦克支援下,白天敌军发起了八次猛攻,但均被我八路军战士用手榴弹和燃烧瓶成功击退。
在最激烈的阶段,日军成功突进至第二道防线,双方陷入了激烈的肉搏战。左叶亲率警卫连发起反攻,挥舞大刀将日军小队长砍至精神失常,最终却因自己队伍的督战队而遭枪决。
夜雨初歇,左叶洞察敌军援兵尚未抵达,士气亦显低落,这无疑是趁机突围的绝佳时机。
12点40分,他示意司号员吹响“熄灯号”,然而私下里却下达指令:“左臂缠上白毛巾,保持静默,向南方向实施突围。””
我军如利刃般紧握,借助雨幕的掩护,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最为薄弱的西南方位迅猛突破。
那位日军侦察兵,原本在外围执行巡逻任务,不慎与主力部队失散,于是一路误打误撞,竟意外混入了突围的队伍之中。
破晓之际,刘长河带领余部抵达了滹沱河畔的芦苇丛中。
在清点人数的过程中,我们惊悉,在突围的初始阶段,共有30人。然而,在激烈的战斗中,1名战友不幸被日军流弹击中,英勇牺牲。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们成功击毙了一名日军间谍。经过这些波折,最终,我们的人数缩减至28人。
整个宋庄战斗,22团牺牲32人,却毙伤日伪军1200多人,日军大佐坂本吉太郎还被狙击手击毙,日军文件里都写着“支那小股部队战力之凶悍,殊出意料”。
胜利之秋,宋庄之地见证了历史的转折,当地政府特立石碑一座,其正面镌刻着:
“1942年6月,八路军第七分区第22团在此展开了一场激战,共歼灭敌军一千余人。”
背后刻有32位英勇烈士的名字,却唯独缺少了一位,那是在日军间谍的残忍剥去军装后,至今仍无人知晓其安葬之地的战士。
岁岁清明,村中长者们便会于墓碑前添上一根新绿的柳枝,他们言道:“那是无名孩子的。”
刘长河继而随军挺进东北,在平津战役中,他率领部队奋勇争先,成功攻克天津西门,胸膛再度留下了两道弹痕。
晚年离休,他常对孙子说:
在那个雨夜的枪响,并非我个人的神勇,而是战友在天之灵的警示,它提醒我,背后始终潜藏着敌人的威胁,绝不能将刀柄轻易交于他们之手。”
雨势早已平息,枪声亦渐行渐远,然而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却永远镌刻在心。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1942年黎明,刘长河举枪一击,不仅维系了突围小队的生命线,更捍卫了民族的荣光。
那些在战火硝烟中英勇献身的战士,无论其名号显赫与否,他们的英勇无畏与警觉之心,均应深植于我们心中,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