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迎利好!社保重仓5大核聚变龙头,这三家股价还没动!
你上个月交电费的时候,是不是又发现金额比前几个月高了? 就在我们盯着电费单皱眉头的时候,有一批国家队资金已经悄悄布局了一个可能让未来电价归零的领域,可控核聚变。
2025年10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宣布攻克了高纯净度哈氏合金的吨级量产技术,这种材料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命脉,而超导带材正是可控核聚变装置“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 这意味着,我们离“人造太阳”又近了一步。
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社保基金,在三季度突然出手,精准加仓了五家与可控核聚变紧密相关的上市公司。 其中三家的股价已经横盘超过一年,资金的动向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下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东方钽业
东方钽业参股的西材院,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的参与者。 ITER是全球四大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听起来就很有分量。 西材院研制的热压铍材已经通过了ITER项目的认证。
2025年第三季度,社保基金一零二组合加仓了东方钽业192万股,总持股达到579万股。 同时,社保基金一零八组合更是新进买入457万股,直接成为了第五大流通股东。 资金进场后,东方钽业的股价走出了一波加速上涨的行情。
杭氧股份
杭氧股份最近中标了合肥一个单位的低温液氦综合性能测试系统项目。 这种听起来冷冰冰的技术,恰恰是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配套系统。 三季度,社保基金一零二组合大幅加仓杭氧股份1241万股,总持股量达到了2897万股,位列第三大流通股东。
社保基金一一四组合也新进了1166万股,成为第六大流通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杭氧股份的股价从2024年9月开始就进入了横盘状态,持续了整整一年零两个月,直到最近才出现了向上突破的迹象。
高澜股份
高澜股份曾经为中科院的“人造太阳”EAST装置提供过热管理设备,还参与过散裂中子源项目。 三季度,社保基金六零二组合新进成为其第十大股东,持股90万股。
瑞银、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三家外资机构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新进成为前十大股东,动作整齐得像是约好了一样。 高澜股份的股价在横盘后已经启动了周线级别的上升趋势。
久立特材
久立特材在核聚变材料领域的布局早已开始。 在三季度的股东名单里,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竟然出现了五家社保和养老基金的身影。
其中,社保基金一零一组合加仓14万股,总持股达到1616万股;社保基金四零一组合更是新进1024万股,位列第八大股东。 这家公司的股价从2024年5月开始就趴着没动,横盘时间长达一年半。 这么多长线资金同时选择入驻,很难用简单的巧合来解释。
国光电气
国光电气凭借其真空钎焊技术,在核聚变零部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产品包括第一壁、偏滤器等关键部件。
三季度,养老保险基金一二零四组合新进48万股,成为第七大流通股东。 国光电气从今年6月开始股价就进入了震荡格局,持续了四个月没有明确方向,走势像是在等待某个关键信号。
技术突破与资本动向的共鸣
除了社保基金的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在2025年尤为密集。 2025年1月,EAST装置实现了“亿度千秒”运行,刷新了世界纪录;3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了“双亿度”运行。
7月,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启动了工程总装,计划在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即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 BEST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积比ITER缩小40%,但聚变功率密度提升了3倍。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加码。 2025年,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并启动了“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专项扶持资金规模超过千亿。
国家数据局也明确表示将加大核聚变的财政投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会向该领域倾斜。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将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竞赛也已经白热化。 欧盟刚刚通过了54亿欧元的聚变投资提案。 根据聚变行业协会的报告,全球核聚变行业投资从2022年的48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2.1亿美元。 有23家企业预计,2035年前全球首座核聚变电厂将投入使用。
产业链上的其他关键玩家
社保基金的目光并非只局限于上述五家公司。 像西部超导这样的企业,是ITER计划中Nb3Sn超导线材的中国唯一供应商。 永鼎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东部超导,为ITER及中国CFETR项目提供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其带材成本比国际同类产品低60%。
中国核建则是国内唯一有能力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企业,参与了EAST装置的升级改造,并中标了新的核聚变实验装置项目。
这些被社保基金看中的公司,大多在超导材料、关键部件等细分领域拥有硬核技术,并且直接参与了ITER、EAST、BEST等国内外重大聚变工程项目。 资金的动向背后,是这些公司在未来能源革命中可能占据的关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