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疆哥萨克骑兵与马家军交战,马家军攻势猛烈士气高

产品展示 2025-10-25 08:35:20 168

当时,盛世才唯一的指望就是苏联红军能够快速赶来支援。他不断地向塔城的姚雄和我发送紧急消息,询问红军入境的情况。由于道路不通,从塔城南下的红军直到二月初(编者注:实际日期为2月1日)才抵达迪化西部的头屯河。红军的先锋部队遭遇了挫折,伤亡惨重,后来依靠重武器和装甲车才突破了马军的防线,进入省城。

战争的背景故事

1928年7月1日,66岁的“新疆王”杨增新遭军务厅长樊耀南暗杀。樊耀南同时也是交涉署长和迪化道尹。政务厅长金树仁得知此事后,声称要为杨增新报仇,带领军队逮捕了樊耀南及其同伙,并施以酷刑。由于金树仁成功平定了这次叛乱,新疆的军政要员一致推举他为省主席。尽管金树仁尽力治理新疆,但内外的困难接踵而至,让他难以招架。

那时候的新疆处在边疆,面临着俄国的强大压力和英国的虎视眈眈;中央政府管不到那么远,周边也没有国家愿意帮忙;地方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再加上用人不当,一些不法分子在重要岗位上作乱,整体形势非常严峻,情况十分复杂。

1933年4月12日,"归化军"与一些野心勃勃的军政官员联手发动了政变,叛军包围了新疆省政府。金树仁带领军队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只能仓促逃走。此时,盛世才带领部队行进至乌鲁木齐城东,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捞取好处。

归化军:1928年金树仁当政时,利用整顿军队的机会,把白俄溃军收编起来,改编成新部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金树仁与迪化(乌鲁木齐)的官员们招待了外国朋友。

金树仁走了以后,刘文龙被选为新疆临时省主席,而盛世才也被各方推选为新疆临时边防督办。之后,盛世才玩弄权术和阴谋,把刘文龙赶下了台,立了一个傀儡省主席朱瑞墀。1934年,年老的朱瑞墀病逝,盛世才掌握了军政大权,成了新疆的真正“王”。

那时候的新疆并不安稳,盛世才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必须清除两个重要的军阀势力,一个是占据北疆的马仲英,另一个是控制伊犁的张培元。盛世才的抱负不小,他追求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省主席头衔,而是要成为新疆的独裁者。

盛世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在上台之初就依靠军事力量排挤“四·一二”事变的发起者,这让其他有实力的人感到不满。南京国民政府则趁机想控制新疆,派人到新疆拉拢所谓的“反动势力”,试图削弱盛世才的权力。

政治上的权斗可以看作是权术博弈,而战场上的胜负则取决于实力。盛世才在权术上非常娴熟,但面对马仲英和张培元这两位军事实力强大的对手,他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权力斗争

1934年,新疆地区出现了盛世才、马仲英和张培元三股势力相互抗衡的局面。当时新疆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争斗,权力斗争十分激烈,情况错综复杂,难以简单说明。本文将重点讲述盛世才和马仲英之间的几次战争,特别是马仲英的部队与苏联红军骑兵的最终决战。

马仲英的马家军为何会与苏联红军对阵?这背后离不开盛世才的精心布局。当初盛世才刚掌权时,他的力量与马仲英、张培元相比,简直是弱小到不行。

张培元和马仲英不擅长玩弄权术,但打仗却是高手。马仲英16岁那年,因为父亲被冯玉祥的国民军枪毙,他才从军校跑出来,联合了一些家乡的朋友,智取了国民军的运输队,用缴获的武器拉起了一支三万人的“黑虎吸冯军”,人们称他为“尕司令”。

后来,他带领军队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作战,越战越勇。马仲英的部队打仗时毫不留情,手段凶狠,战斗力极强。在新疆期间,他们还消灭了南疆的“东突”势力,用强硬的手段消除了当地的分裂分子。

盛世才这个人,就是个政治投机者。当金树仁战败逃离后,新疆的人们都希望张培元能成为省主席。但盛世才通过各种手段,最终坐上了省主席的位置。在“四·一二”事件发生时,原本支持金树仁的东北义勇军和归化军已经倒向了另一边。此时,金树仁唯一的依靠就是盛世才领导的“东路剿匪军”,但盛世才却袖手旁观,没有出手相助。值得注意的是,盛世才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金树仁的提拔和赏识。

1930年秋天,盛世才辗转到了苏联,后来跟着鲁效祖回到了新疆。同年年底,金树仁任命他为“新疆陆军初级军官学校”的战术总教官,培养了卢毓林、王玉书等后来的亲信。金树仁从1928年开始统治新疆,对当地各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剥削和奴役,这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地方的统治者也趁机割据独立。1931年,“哈密暴动”爆发,马仲英率领六千多人进入新疆,占领了东部地区。盛世才担任“东路剿匪指挥部参谋长”,成功击败了马仲英和加尼牙孜,之后升任为东路剿匪总指挥,屡次取得胜利,威望逐渐提升。

盛世才当政时,为了应对新疆的强大敌人,他采取了四项措施来增强军队实力。一是用丰厚的物质奖励收买了马全禄的部下马德祥。马德祥为了利益,杀害了马全禄,盛世才趁机将马全禄的2000多名部下收编。二是转向苏联,假装是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者,向苏联示好。在苏联的帮助下,东北抗日义勇军全力支持盛世才。盛世才还得到了苏联在军事和物资上的支持。三是逮捕并枪决了国民政府派专员黄慕松拉拢的军政要员陈中、陶明樾、李笑天。盛世才四处宣扬黄慕松、马仲英等人与日本人大西忠实往来,是卖国行为,这使黄慕松、马仲英政治上孤立,盛世才得到东北义勇军等人的大力支持。四是使用离间计,利用马仲英和和加尼牙孜因为分配战利品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以划分南疆给和加尼牙孜为代价,诱使和加尼牙孜与马仲英脱离关系,从而瓦解了和马联盟。

第三和第四项措施非常重要。当时,从塔城回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正陆续前往迪化,准备返回关内继续抗日。这一消息一公布,东北义勇军纷纷表示愤慨。后来,大部分从苏联回来的义勇军留在新疆,卷入了内战。在不到半年的战争中,他们付出了约5000人的生命。随后,盛世才以各种理由杀害了数千名义勇军。此外,离间计使得马仲英失去了部分少数民族头目的支持,这成了马仲英在南疆立足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盛世才的谋略确实高明。

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对决方式叫决斗。它通常发生在两个有争议的人之间,用以解决矛盾或证明自己的实力。决斗的形式可能包括比武、角力或是其他对战活动。这种古老的习俗往往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参与者需要勇气和技巧,而围观者则在一边屏息以待,期待最终的结果。决斗的结果不仅是个人荣誉的体现,有时也可能影响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马仲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总是被人压着。1931年夏天,他和加尼牙孜一起联合起来,反对金树仁,带了五百多人进入新疆,把地方搅得乱七八糟。队伍逐渐壮大,到了近万人。到1933年夏天,马仲英先后攻占了新疆的木垒、奇台、阜康、达坂城、哈密、鄯善、吐鲁番、焉耆、迪化南山等地。他还与伊犁屯垦使张培元结盟,目的是先和盛世才瓜分新疆,再逼迫他下台,自己取而代之。

加尼牙孜,生于1889年,卒于1941年,是新疆哈密的一位维吾尔族人士。他在20世纪30年代是维吾尔族起义的领导人,特别是在1931年领导了哈密地区的农民起义。他曾担任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名誉总统”,但由于该政权过于强调宗教色彩,他后来退出了政府。之后,他被盛世才诱骗到乌鲁木齐,担任新疆省的副主席。1937年8月,盛世才策划了一个所谓的“阴谋暴动案”,加尼牙孜被指控是起义的内应。最终,他在1941年被囚禁并在狱中被处决。

在1932年,盛世才奉命去攻打和加尼牙孜的部队。这时,马仲英应和加尼牙孜的邀请,派遣手下马世明和马全禄带兵进入新疆,占领了吐鲁番并袭击了迪化。到了1933年初,马仲英亲自带领三千精兵第二次进入新疆,与盛世才的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双方谁也赢不了谁,马家军紧逼不放,一度围住了省城迪化,这导致了“四·一二政变”(1933年4月12日)和金树仁的下台。1933年5月,盛世才和马仲英在紫泥泉村附近展开了一场大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马仲英的部队有7000多人,最终只有他的亲信3000多人逃到了吐鲁番,而盛世才大获全胜,杀死了600多名马家军士兵,缴获了1000多支枪和30000多发子弹,自己只有300多人受伤。这次战斗中,马家军的表现给盛世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仲英的部队气势汹汹,像潮水一样一波波冲向省军阵地。省军用机枪和装甲车等重火力顽强抵抗,但马军不在乎伤亡,前面倒下的人刚一躺下,后面就跟上更多人,给省军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省军阵地多次被马军骑兵突破,盛世才在前线指挥作战险些被活捉。盛世才后来心有余悸地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一仗。

不久,马仲英在吐鲁番召开誓师大会,随后命令手下大将马赫英于1933年10月9日带领两千多人攻打塔城,第二次“盛马大战”就此爆发。

这次战斗是双方精兵强将的大对决。马仲英的部队主要是骑兵,他们英勇善战,行动迅速。盛世才则调用了省军、东北义勇军和归化军,并配备了大量装甲车和重型武器。但是,按照军事教科书上的布阵方法,盛世才无法抵挡住马家军骑兵的灵活攻击。结果,盛世才惨败,不仅精锐部队损失惨重,连武器和装备也几乎全部丢失。

装有武器的车辆和大炮急忙穿过孔雀河,归化军的装甲车因为太重,竟然把桥压塌了。后面的车辆继续到来,士兵们慌乱中乱成一团,争先恐后地过河,场面非常混乱。骑兵追到了河边,许多溃败的士兵放下武器投降,两个连的士兵集体投降。在这次战斗中,马仲英缴获了四门大炮、一辆装甲车(因缺少燃料,后来在战场上被烧毁)、三百多支步枪和多挺机枪,还有大量的物资。

在达坂城外,被盛世才视为王牌的沙俄“归化军”遭到了马家骑兵的猛烈打击,彻底被打得溃不成军。愤怒的马家军骑兵一路穷追不舍,从达坂城开始,追着败军一路追杀到乌鲁木齐城下。后来,从迪化赶来了一支归化军的援兵,这支援兵的总指挥名叫黑洛夫斯基。然而,在塔城的巷战中,黑洛夫斯基也被马家军击毙。

马仲英亲自带领2000名骑兵攻打孚远,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盛世才的守军好不容易才守住了城池。战场上黑云密布,仿佛要压垮城墙,士兵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马仲英乘胜追击,准备对盛世才发动猛烈攻击,想要一举击败他,占领新疆。

最终鹿会归谁呢?

终极对决

1934年1月12日,马仲英亲自带领一万多人的马家军突然包围了省府迪化。盛世才担任城防总司令,组织了两万多人的守军进行防御。当天晚上,省军与马家军在迪化郊区的芨芨槽子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最终守军撤退到城里。到了13日,马家军将迪化围得水泄不通,局势变得非常危急。

这是迪化第二次被马仲英围困,盛世才和第一次被围时的金树仁一样处境艰难。他知道,守军中只有东北义勇军和沙俄的“归化军”战斗力较强,但也只能顶一时,难以彻底消灭马家军。他该怎么做呢?盛世才的目光转向了苏联。

据盛世才当时的副官赵剑锋回忆,在马仲英围攻省城的三十多天里,盛世才每隔一两天就会在深夜派车接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阿布列索夫到督署商量军事问题。主要目的是请求苏联政府派兵援助。

苏联在得到了盛世才的一些承诺(包括出让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后,派出了哥萨克骑兵和机械化部队。这些部队摘下了红星徽章,伪装成“阿山归化军”和“阿尔泰军”,驾驶着飞机和坦克进入新疆,与马仲英率领的骑兵队伍展开战斗。苏联派出的兵力大约是一个师,盛世才称之为“红八师”。表面上由赵德寿担任总指挥,但实际上他是双方的协调人。

1934年1月,苏军迅速向土屯河方向推进。马仲英得知苏军增援后,留下少量兵力继续围困迪化,主力部队则连夜赶往昌吉,准备拦截苏军。1月15日凌晨,马仲英部下的马虎山率领4000多名骑兵到达土屯河(从塔城到迪化的必经之路),开始布置防御工事。

头屯河坐落在昌吉县城的东边,是前往迪化路上的重要通道,距离迪化只有30公里。由于得知苏联军队已经经过绥来(玛纳斯),马部便提前在此地进行了布防。他们的枣骝马队驻扎在上头屯,青马队则在头屯街,而黑马队则位于下头屯。马虎山的指挥部设在上头屯的马家庄。

中午,红八师的先遣连来到土屯河。他们本来想骑马踩着厚厚的冰面过河,但冰面已经被马家军破坏了。冰面裂缝的地方不显眼,骑兵马队踏上去,冰面塌陷,先遣连连人和马都掉进了河里。埋伏在岸边的马家军趁机开火,红八师的先遣连死伤惨重。

红军第八师第一次战斗没有成功,只能暂时在昌吉城里休息。到了1934年2月3日,盛世才派出了两个骑兵队伍,和苏联军队一起进攻马家军的主要力量。因为苏联军队以前吃过马家军的亏,出发前每个士兵都领到了一颗自杀用的子弹。他们都知道,绝不能被马家军抓住,因为被抓到的痛苦比死还难受上万倍。

苏军的火力很猛,但对付马家军的骑兵却很吃力。马家军在马虎山的指挥下,不断用波浪队形向苏军阵地冲锋,盛世才的骑兵和哥萨克骑兵根本不是马家军的对手。马家军越战越勇,盛世才的骑兵和哥萨克骑兵只能防守,几乎没有进攻的机会。马家军杀红了眼,几个回合下来,盛世才的骑兵和哥萨克骑兵损失惨重,溃不成军,马家军直呼过瘾。

到了中午时分,马家军突破了苏军的正面防线,骑着马砍向苏军的步兵,并冲进了运送伤员的汽车队,烧毁了所有的汽车和伤员。为了发泄愤怒,马家军摧毁了苏军的炮兵阵地,残忍地杀害了炮兵,使用了挖眼、割鼻等残忍手段。一些苏军士兵不愿被俘,选择了自杀。苏军骑兵损失惨重。红八师的剩余部队撤回了昌吉城,盛世才的两个骑兵团也狼狈地撤回城内,双方沿土屯河形成了对峙。

苏军仔细分析了两次失败的教训,决定改变进攻策略。他们一方面从塔城调来机械化部队增援,另一方面从盛世才的省军骑兵手中征集马匹,组建了一个骑兵连,用于侦察马军的动态。此外,从2月6日开始,在昌吉东门外部署了12门重炮,日夜不停地轰击马军阵地。同时,他们还调派了大批飞机,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4点,对马军阵地和后方进行轮番空袭。

马家军在大规模轰炸下难以承受,连续一周的轰炸后,损失惨重,防御工事几乎全部被破坏,马虎山也受了重伤。无奈之下,马仲英下令土屯河一带的守军大部分撤回迪化城外,只留少量兵力阻击苏军。

2月12日,苏联机械化部队的六辆坦克和二十多辆装甲车相继到达昌吉。同一天,盛世才从奇台和阜康派出的两个骑兵团也绕道抵达昌吉。到了2月13日,也就是农历除夕的清晨,盛世才的第一骑兵团作为先锋部队,与苏联和其他地方的军队一同向土屯河对面的马家军发起了总攻。

苏军的飞机和大炮一阵猛轰之后,进攻开始了。不到两小时,马家军全线崩溃。苏军不留俘虏也不管伤兵,彻底追击,迅速推进到了迪化西大桥。这时,盛世才指挥城内的守军也对马家军发起了反击,马家军被前后夹攻,很快就败退了。傍晚时,天空突然起了大雾,苏军停止了追击,马仲英带领残部逃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至此,迪化城被围困了32天后终于解围了。盛世才借助苏联的支持,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他在新疆的地位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