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离北京比莫斯科近,最后归俄国,农耕文明吃大亏了

产品展示 2025-10-25 11:21:58 159

打开世界地图看,西伯利亚离北京比离莫斯科近多了。

唐朝、元朝都管过那片地方的一部分,可最后1300万平方公里全让俄国人拿走了。

一个死刑犯带840个土匪,60年时间就把比整个欧洲还大的地方给占了。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压根就没把西伯利亚当回事。

这事背后藏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看世界的根本差异。

01

1581年9月,乌拉尔山东麓。叶尔马克带着840个哥萨克骑兵,翻过山口进入了西伯利亚汗国的地盘。

这个叶尔马克原本是伏尔加河上的土匪头子,抢劫商船、烧杀抢掠,被沙皇判了死刑通缉全国。他手下那帮哥萨克也都是些亡命之徒,平时就靠打劫过活。

俄国商人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找到他,给了个活命的机会:去打西伯利亚汗国,成了就赦免你的罪。叶尔马克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反正横竖是个死,不如拼一把。

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给他配齐了火枪、大炮、粮食,还补充了300个家丁和雇佣兵。这支队伍里有德国人、立陶宛人、鞑靼人,什么人都有,但核心就是那540个哥萨克。

叶尔马克带着队伍沿着丘索瓦亚河往上走,到谢列布良卡河过冬。路上碰到当地的沃古耳人,这些土著热情招待了他们,还送吃的送喝的。

结果这帮哥萨克恩将仇报,趁机抢劫屠杀,把沃古耳人杀得四散奔逃。剩下的人只能躲进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来。这就是哥萨克的作风,土匪本色改不了。

1582年春天,队伍继续出发。一路上因为疾病、伤亡,人数损失过半。但叶尔马克靠着火枪大炮的优势,一路打到了图林斯克和秋明附近。

西伯利亚汗国的军队还在用弓箭、梭镖,碰上哥萨克的火器根本没法打。库楚汗派侄子马麦特库尔带兵迎战,在楚瓦什山下的托博尔河口摆开阵势。

双方一交手,哥萨克的火枪就响了。西伯利亚军队还没反应过来,前排就倒下一片。大炮更厉害,轰隆一声,人马都被炸飞。马麦特库尔的军队乱了阵脚,转身就跑。

1582年10月,叶尔马克攻下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喀什里克,就在额尔齐斯河边。库楚汗带着残兵败将往南逃,西伯利亚汗国的统治就这么垮了。

叶尔马克派人带着战利品回莫斯科报捷。光是貂皮就有2400张,在欧洲市场上能卖天价。沙皇伊凡四世高兴坏了,当场就赦免了叶尔马克的罪,还赏了他一副铠甲。

这副铠甲是贵族叔伊斯基的,在俄国是无上的荣耀。叶尔马克从死刑犯摇身一变,成了国家英雄。但他不知道,这副铠甲最后会要了他的命。

库楚汗虽然丢了首都,但没放弃抵抗。他带着残兵在周围打游击,时不时袭击俄国人。叶尔马克不得不四处派兵围剿。

1585年8月,叶尔马克听说有个商队被袭击了,带着300个哥萨克就去增援。那天晚上下着暴雨,大家赶了一天路,倒头就睡。

库楚汗的人就埋伏在附近。雷雨声掩盖了脚步声,西伯利亚军队摸进营地,对着睡梦中的哥萨克就是一通杀。

叶尔马克被惊醒时,300个手下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他拼命往河边跑,想跳上船逃命。可那副铠甲太重了,他没能跳上去,掉进了额尔齐斯河。

沉重的铠甲把他往下拽,叶尔马克拼命挣扎也游不上来,最后淹死在河里。这个征服西伯利亚的英雄,就这么死在了自己的战利品上。

但西伯利亚汗国的抵抗也到头了。1598年,库楚汗在鄂毕河畔被击败,往南逃到了诺盖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彻底灭亡,那片土地从此归了俄国。

02

叶尔马克死后,俄国的东进步伐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快。一批批哥萨克骑兵往东推进,在西伯利亚各地建立堡垒、筑城驻军。

他们沿着叶尼塞河、维柳伊河、勒拿河不断深入,碰到抵抗就用火枪解决,没有抵抗就直接占地盘。整个西伯利亚的土著部落,武器装备比哥萨克差太远了,根本挡不住。

1639年,也就是叶尔马克死后54年,俄国人已经到了太平洋西北岸。1649年,他们在鄂霍次克海边建起了要塞。整个西伯利亚,从乌拉尔山到太平洋,都成了俄国的地盘。

算算时间,从1581年到1649年,不到70年。俄国人就拿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20个法国那么大。这速度,在人类扩张史上都算罕见的。

这时候俄国人继续往南推进,结果在黑龙江流域碰上了大清帝国。清朝刚入关不久,正在平定全国,对北方边疆也很重视。双方在雅克萨等地打了好几仗。

1689年,康熙派索额图去跟俄国人谈判,签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把外兴安岭以北、乌第河流域划给了俄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归清朝。算是把俄国人的南进步伐给挡住了。

但西伯利亚那片地方,条约里根本没提。因为在清朝看来,那片冰天雪地的地方,要它干啥?

回头看看中国这边,就能明白为啥西伯利亚会落到俄国手里。

唐朝最强盛的时候,在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一带设过羁縻州府,归安北都护府管。但这种管辖很松散,主要是让当地部落称臣纳贡,朝廷不派官员不驻军。

唐朝在意的是西域,因为那里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控制了西域就能钳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都在西域,真金白银地投入兵力驻守。

至于西伯利亚那片地方?太远了,又太冷,朝廷觉得没必要花力气管。只要那些部落不闹事,称臣就行了。

元朝倒是把疆域扩到了西伯利亚。蒙古人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的前身,整个贝加尔湖以南都在元朝版图里。但元朝对这里的管辖也是松散的,设个驿站、收点贡品就完事了。

明朝压根就没想过要西伯利亚。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最担心的是北元残余势力和蒙古各部。1372年,明军打到河西走廊,修了嘉峪关就撤了。

为啥撤?补给困难。河西走廊那地方都觉得远了,再往北到西伯利亚?运粮食的成本受不了。明朝的国策就是守住长城防线,西北最远到嘉峪关,东北到辽东,够了。

清朝入关后,北方边疆的重点是蒙古和西藏。康熙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把喀尔喀蒙古、卫拉特蒙古都纳入版图。乾隆年间平定了准噶尔汗国,把新疆也拿下了。

这时候清朝的疆域已经很大了,北到外蒙古,西到巴尔喀什湖,南到云南缅甸边界。西伯利亚?那是俄国人的地盘了,而且《尼布楚条约》已经划了界,没必要再争。

关键是,清朝根本不觉得西伯利亚有价值。那地方一年有大半年冰天雪地,最冷的时候零下五六十度。地冻得像铁一样硬,种啥都不长。

中国是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种地打粮食。一块地能不能种庄稼,是衡量它价值的首要标准。西伯利亚那种地方,在农耕文明眼里就是废土,要它干啥?

再说了,中国不缺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肥沃的农田,足够养活几亿人口。往外扩张,也是往能种地的方向扩,比如云南、贵州、四川,或者新疆的绿洲。

西伯利亚虽然离得近,但对农耕文明来说毫无吸引力。守着长江黄河的好地不种,跑到冰窟窿里受罪?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所以中国历朝历代对西伯利亚的态度都是:你要称臣就收着,不称臣也无所谓,反正那地方我们也不要。这种态度,就决定了西伯利亚最后的归属。

03

俄国人对西伯利亚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俄国本来就在高纬度地区,莫斯科冬天也是零下十几二十度。对他们来说,西伯利亚虽然更冷,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忍受。更重要的是,西伯利亚有貂皮、狐狸皮、黑貂皮。

这些皮毛在欧洲市场上值老钱了。一张好的黑貂皮,在欧洲能换好几匹马。叶尔马克带回去的2400张貂皮,让沙皇看到了西伯利亚的价值。

不是种地的价值,是贸易的价值。俄国本来就靠毛皮贸易发财,西伯利亚简直就是个大宝库。只要把那片地占下来,控制了毛皮来源,就等于垄断了市场。

更重要的是,俄国的扩张逻辑跟中国不一样。沙皇要的不是能种多少粮食,要的是地盘有多大。土地越大,国家越强,这是俄国一直以来的观念。

从伊凡四世开始,俄国就开始疯狂扩张。先是往西打,占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然后往东打,拿下西伯利亚汗国。这种扩张的动力,不是为了种地,是为了要地盘本身。

哥萨克骑兵更是把这种扩张推向了极致。这些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和俄罗斯人的混血,骑马打仗是拿手好戏。他们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只需要能放牧、能打猎的地方。

西伯利亚对他们来说刚刚好。地方大,人少,土著部落武器落后,打起来轻松。每占一个地方就建个堡垒,留几十个人驻守,然后继续往东推进。

这种扩张速度快得惊人。从乌拉尔山到太平洋,几万公里的距离,不到70年就走完了。中间虽然有抵抗,但基本上都是小规模冲突,没遇到什么像样的对手。

直到碰上清朝,俄国人才算遇到了硬茬。清朝在黑龙江流域驻扎重兵,在雅克萨等地跟俄国人打了好几仗。俄国人发现这个对手不好惹,才坐下来谈判。

《尼布楚条约》划的界,基本上就是双方军事实力的体现。外兴安岭以北归俄国,因为那里已经被俄国人占了几十年,清朝也懒得去打。外兴安岭以南归清朝,因为清朝在这里驻军,俄国人打不过。

条约签完,双方各退一步,边界就算定下来了。但这个边界划的,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西伯利亚那片地方,清朝压根就不想要。

为啥?还是那个原因,农耕文明看不上那种地方。就算当时清朝军事实力能打到贝加尔湖,也没必要。占下来干啥?派兵驻守要花钱,运粮食要花钱,管理要花钱,收益是啥?一堆貂皮?

清朝不需要貂皮发财,需要的是粮食、税收、稳定的统治。西伯利亚那地方,给清朝带不来这些东西,所以不要。

这就是农耕文明和半游牧文明扩张逻辑的根本差异。农耕文明要的是能种地的土地,半游牧文明要的是土地本身,管它能不能种地。

04

这种差异背后,其实是两种文明生存方式的不同。

农耕文明的核心是种地。从9000多年前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种植粟、稻。种地需要稳定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西伯利亚这三样一样都不占。

一年有大半年气温在零度以下,最冷的地方能到零下六七十度。这种气候下,别说种粮食了,连树都长不了几种。就算有短暂的夏天,也就两三个月,根本来不及种一季庄稼。

水源倒是不缺,西伯利亚河流多。但有啥用?冬天全冻成冰,春天化冻时又是泥泞一片,根本没法耕作。土壤更是问题,常年冰冻的冻土层,解冻后也长不了啥。

农耕文明几千年的经验告诉中国人:这种地方不适合人类定居,更不适合发展农业。既然不能种地,那要它干啥?

中国的扩张逻辑一直是:往能种地的方向扩。汉朝打通西域,是因为河西走廊有绿洲能种地,西域各国也是绿洲农业。唐朝经营西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南方的云南、贵州,虽然是山地,但气候温暖湿润,开垦出来能种水稻。新疆虽然大部分是沙漠,但有绿洲、有雪山融水,照样能种粮食。

这些地方值得投入军队驻守,值得投入资源经营。因为占下来之后,能产出粮食,能养活人口,能创造税收。西伯利亚呢?占下来只会花钱,产不出任何东西。

从经济账上算,西伯利亚就是个赔本买卖。派兵驻守,每年要运多少粮食过去?官兵在那种环境下,给多少补贴才愿意去?建城池、修道路要花多少钱?

这些投入能换回啥?貂皮?清朝不缺貂皮,东北就有。矿产?那时候还没发现西伯利亚的矿产。战略价值?离中原太远了,根本不在防御体系里。

所以农耕文明的选择很理性:不要。这不是软弱,是没必要。就像你不会为了一块不能种庄稼的荒地,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样。

俄国的逻辑就完全不同了。俄国起源于基辅罗斯,后来莫斯科公国崛起。这些地方本来就在高纬度,农业条件也不算特别好。俄国人很早就发展出了毛皮贸易、木材贸易。

对他们来说,土地的价值不光是能不能种粮食,还有能不能提供其他资源。西伯利亚的貂皮、狐狸皮、黑貂皮,在欧洲市场上是硬通货。只要控制了这些资源,就能赚大钱。

更重要的是,俄国的国家理念就是要大。从伊凡四世开始,沙皇就想把俄国变成大帝国。土地越大,威望越高,跟欧洲那些国家说话腰杆越硬。

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汗国后,俄国的面积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这让沙皇尝到了甜头。于是继续扩张,往西打立窝尼亚,往东打西伯利亚。

哥萨克骑兵就是这种扩张的工具。这些人本来就是半游牧民族,不需要定居种地,到处流动作战是他们的强项。给他们一些火枪、大炮,再给一些赦免罪行的承诺,他们就能帮沙皇打下一片片土地。

西伯利亚对哥萨克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战场。地方大,敌人弱,打赢了有貂皮拿,还能封官加爵。这比在伏尔加河上当土匪强太多了。

叶尔马克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死刑犯,带着一帮土匪,三年时间就灭了西伯利亚汗国,从罪犯变成了国家英雄。这种故事激励着一批批哥萨克往东推进。

所以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动力,跟农耕文明完全不同。一个是为了毛皮贸易和领土扩张,一个是为了种地和税收。两种动力,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

从文明演化的角度看,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同文明在不同环境下,会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农耕文明适合在温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因为那里适合种地。游牧或半游牧文明,能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因为他们不依赖农业。

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的积累,让它在适合农业的地区发展到了极致。但也正因为这种积累,让它对西伯利亚这种不适合农业的地方失去了兴趣。

俄国作为半游牧半农耕的文明,既有农业基础,又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和适应性。这让它能够在西伯利亚这种环境下扩张,占下了这片对农耕文明来说毫无价值的土地。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最后占下西伯利亚的,不是离得最近的中国,而是离得更远但更需要它的俄国。

05

后来的事情,更让人觉得这个历史选择的影响深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在西伯利亚勘探。结果发现,这片当初被认为毫无价值的冻土,底下全是宝贝。

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田之一。天然气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煤炭储量更是数不清,够人类用几百年。

各种矿产也丰富得吓人。黄金、钻石、铜、铁、锡、钨,几乎所有工业需要的矿产,西伯利亚都有,而且储量都很大。

这些资源的发现,让西伯利亚的价值彻底改变了。从一块不能种地的废土,变成了战略资源的宝库。苏联时期,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

现在的俄罗斯,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西伯利亚的资源支撑的。每年出口的天然气、石油、矿产,给俄罗斯带来巨额收入。这片土地,成了俄罗斯最大的底气。

回头再看,如果当初清朝把西伯利亚也占下来,现在会是什么样?中国的能源格局会彻底不同,战略纵深会大得多,对北方的防御也会容易得多。

但历史没有如果。农耕文明的逻辑,让中国放弃了西伯利亚。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很理性,在后来看来却损失巨大。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清朝当时占下了西伯利亚,也不一定守得住。那地方太远太冷,管理成本极高。清朝后期国力衰弱,沙俄又在不断扩张,最后可能还是会丢掉。

更何况,西伯利亚资源的价值,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显现出来的。在农业社会,石油天然气煤炭都没啥用,有用的是粮食和土地。从这个角度看,清朝的选择也没错。

这件事最大的启示,可能不是后悔当初没占西伯利亚,而是要理解不同文明的扩张逻辑。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做出的选择自然也不同。

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积累,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和强大的国力。但也正是这种积累,让中国在面对西伯利亚这种不适合农业的土地时,选择了放弃。

俄国作为半游牧半农耕的文明,没有中国那么深厚的农业传统,反而在扩张上更激进更灵活。这让它拿下了西伯利亚这块在当时看来不值钱,在后来却价值连城的土地。

历史就是这样,每个选择在当时都有当时的道理,但放到后来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创作声明: 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