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国围攻下,俄罗斯扛不住了?普京公开表示,恢复与美国全面关系
10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抛出一枚重磅信号弹:公开表示“恢复与美国的全面关系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并称赞特朗普政府“摒弃虚伪,理性务实”。 这一表态发生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贬低俄罗斯为“纸老虎”、宣称乌克兰将夺回全部失地的敏感时刻,但普京不仅未反击,反而主动示好,甚至承诺“持续稳定向美国供应铀”。
普京的讲话看似突然,实则是俄罗斯在多重压力下的战略选择。2025年8月阿拉斯加“特普会”后,普京已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称俄美关系处于“二战以来最低点”,但特朗普重返白宫提供了“改善关系的契机”。 然而,此次普京的措辞更加具体,直接指向利益交换:他强调特朗普政府“以本国利益为先”的务实风格,正是俄罗斯可借力的突破口。
俄罗斯的紧迫感源于现实困境。 北约32国与乌克兰形成的“33国围攻”态势持续加压:欧盟对俄制裁已进入第十七轮,冻结俄央行3000亿欧元资产,将7家银行排除出SWIFT系统,并瞄准俄罗斯的“影子油轮舰队”。 与此同时,美国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覆盖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普京警告此举将导致俄美关系“全面升级”。
尽管俄罗斯2024年GDP增长4.1%,制造业排名升至全球第七,但2025年夏季的经济指标亮起红灯。 预算赤字达4.2万亿卢布(约500亿美元),占GDP的1.9%;7月GDP同比增速骤降至0.4%,油气收入9月预计下跌23%。 通胀率飙升至10%,土豆等食品价格涨幅超过90%,俄央行被迫维持21%的高利率。
能源命脉亦遭打击。西方制裁导致俄原油出口价格比战前下跌42%,北极航道开发虽部分对冲风险,但日本中断天然气进口、欧洲封锁石油运输,使俄罗斯能源收入缩水35%。 普京提出向美国供应铀,既是示好,也为换取能源出口喘息空间。
普京对特朗普的评判基于其“交易型”领导风格。 特朗普曾公开质疑北约防务条约,要求欧洲自担军费,并暗示可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 这种“美国优先”的务实态度,让普京认为存在利益交换可能。 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暂缓对乌军援,间接帮助俄军夺回库尔斯克州失地,便是交易思维的体现。
但特朗普的反复性同样明显。 他在8月22日警告,若两周内俄乌冲突无进展,美国将考虑对俄实施“大规模制裁或关税”。 这种不确定性迫使普京采取双轨策略:一边拉拢美国,一边强化与印度、朝鲜的合作。例如,普京计划访问印度,而朝鲜向俄派遣数万士兵的传闻进一步牵制美韩阵营。
欧盟对美俄接近深感不安。 德国通过千亿欧元国防预算,法国推进“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试图填补美国可能撤出的安全空白。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态“与俄罗斯永远不会有信任”,并挪用冻结俄资产收益援助乌克兰。
乌克兰则陷入被动。 乌防长紧急访韩求援,试图获取军事支持,但韩国顾忌朝鲜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仅承诺“考虑非杀伤性武器援助”。 美俄双边谈判趋势若强化,乌克兰可能沦为筹码,特朗普曾暗示可接受乌领土让步,以换取美俄关系正常化。
为反击西方围堵,俄罗斯在远东方向主动出击。 2025年5月,俄军在日本海演习并展示“棱堡”反舰导弹,迫使日本为北方四岛争议道歉;随后俄停止对日天然气供应,转向与中国合作开发南千岛群岛。 这一连串动作既警示日本勿追随美国制裁,也测试美日同盟的可靠性,美军第七舰队在俄日军演时未进入争议海域,暴露了同盟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