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鼓菠菜公司:黑石这波小赚170亿
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一则关于黑石集团通过西班牙博彩公司Cirsa实现20亿欧元,约170亿元人民币回报的消息刷屏了财经圈。
很多人看到标题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黑石又赚翻了。”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的门道远比表面数字复杂得多。
今天咱们就来拆解一下这场看似“教科书级”的并购案例,看看它到底藏着哪些普通人能get到的门道。
从“买彩票”到“开赌场”:Cirsa的逆袭之路
先说说主角Cirsa。
这家公司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在西班牙可是家喻户晓的“老牌玩家”。
成立于1978年的它,是西班牙博彩业合法化后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到2017年时,它已经坐拥150多家赌场、180多家游戏厅,业务还扩张到了意大利和拉丁美洲,创始人甚至一度登上西班牙首富宝座。
但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创始人想退休,打算卖掉公司。
当时包括黑石、阿波罗在内的多家PE巨头都盯上了这桩买卖,最终黑石以21亿欧元的价格胜出。
这笔交易当时看起来并不算便宜,毕竟Cirsa的年营收不过17亿欧元,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也就3.5亿欧元。
用通俗的话说,黑石相当于用6倍左右的年营收价格买了个“半老徐娘”。
“借钱买彩票”的操作,到底怎么玩?
黑石的赚钱秘诀,其实就藏在它的操作手法里。
简单来说,这是一笔典型的“杠杆收购”——通俗点讲,就是借钱买公司。
2018年收购时,黑石只用了5亿多欧元的自有资金,剩下的15亿欧元全是靠借贷。
这种操作就像普通人买房贷款:
首付掏得少,剩下的靠房贷填平。
但真正的“神奇操作”发生在收购后的第一年。
2019年,Cirsa突然发行了3.75亿欧元的债券(PIK票据),然后把这些钱全部以股息形式分给了股东,也就是黑石。
这一下子就让黑石收回了超过一半的初始投资。
打个比方,黑石刚掏出5块钱买下的东西,转手就从公司账上拿回了3块5,剩下的1块5还在自己口袋里。
到了2025年IPO前夕,Cirsa又搞了一次“突击分红”,再给黑石塞了2.3亿欧元。
这时候,黑石当初的5亿多投资已经全部回本,剩下的全是纯赚。
上市时,Cirsa以27亿欧元的市值挂牌交易,黑石手里还捏着78%的股份,按最新股价算值20亿欧元。
再加上之前两次分红,总回报轻松突破21亿欧元。
“教科书级”背后的现实难题
如果只看数字,这确实是个完美的故事。
但现实远没有教科书里写得那么简单。
2020年疫情爆发时,Cirsa的业务几乎停摆,自由现金流直接跌到负的2亿欧元,债务评级被下调到B-。
这时候黑石不得不亲自下场,掏出1.2亿欧元收购了Cirsa发行的不良债务。
更关键的是,Cirsa能翻身还得靠疫情后业务的快速反弹。
2020年之后,它的EBITDA几乎翻了一倍。
用黑石自己的话说,这得益于对Cirsa业务的深度整合:
比如优化赌场布局、削减冗余成本,甚至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客户体验。
但这些操作听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却需要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疫情期间如何稳住核心团队,如何调整业务模式适应居家娱乐趋势。
PE行业的“冰火两重天”
黑石这波操作之所以被热议,还有一个重要背景:
过去两年全球PE行业普遍不好过。
2024年黑石的退出绩效收入(carry)同比下滑16%,2025年一季度又下滑14%。
这种情况下,Cirsa的成功IPO显得尤为珍贵。
但问题来了:这笔交易的回报率真的有传说中那么高吗?
按最粗略的算法,黑石5亿欧元投进去,最终收回21亿欧元,表面看是4倍回报。
但别忘了,这7年里它承担了巨大的债务风险。
收购时Cirsa的债务与EBITDA比率高达5.5倍,疫情后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当时黑石的判断稍有偏差,或者Cirsa的业务恢复慢一点,这笔投资可能就变成了“烂账”。
散户能从中学到啥?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个案例最值得思考的有三点:
1. 杠杆是把双刃剑
黑石敢用15亿欧元杠杆收购,是因为它看中了Cirsa稳定的现金流。
但普通人用杠杆投资时,往往容易忽略风险。
比如用10倍杠杆买股票,股价跌10%就可能爆仓,远不如黑石这种“用企业现金流还债”的模式稳健。
2. 分红比股价更重要
黑石能在上市前就收回全部成本,靠的是两次大额分红。
这提醒我们,投资时不能只盯着股价涨跌,企业的分红能力同样关键。
就像买房子收租,租金收入比房价波动更能保障收益。
3. 周期管理比择时更重要
黑石2018年收购时赶上了疫情,2025年上市又碰上欧洲IPO回暖。
但真正让它翻盘的,是疫情期间的债务重组和业务调整。
这说明,应对周期波动的能力比精准择时更重要,与其预测市场,不如提升对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
PE神话背后的“笨功夫”
回过头看,Cirsa这个案例之所以被称为“教科书级”,不是因为黑石有多聪明,而是因为它把PE行业的底层逻辑执行到了极致:
用杠杆放大收益、通过分红快速回本、长期持有等待价值兑现。
但这些操作背后,是7年里对债务风险的把控、对业务转型的投入,以及在危机时刻的果断决策。
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最大的启示是:
所谓“躺赢”的投资神话,其实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就像黑石这7年里既要还债、又要救火、还要优化业务,哪一步做不好都可能满盘皆输。
投资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考验耐心和执行力的持久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