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人形机器人动作流畅如人,观众本能恐惧不安

意昂体育介绍 2025-11-23 19:49:39 130

2025年11月5日,小鹏在科技日上推出新人形机器人IRON,步态轻盈如猫,动作流畅自然。有人惊叹,有人沉默,更多人在弹幕里打出一句:“里面是不是藏着真人?”

第二天,何小鹏发了一段无剪辑视频——拉开展示机背后的拉链,露出晶格肌肉、谐波关节和密布的传感器。他没生气,只是平静地说:这是纯机械,没有人在里面。

可质疑声仍未停歇。

这让我想起去年宇树机器人走上T台时的场景。那个穿着白衬衫、面部逼真的H2,眼神微微转动,嘴角牵动,却让全场观众背后发凉。“像人,但不是人”,这种微妙的错位感,像一根细针,扎进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底线。

其实,这不是技术的错,而是人类心理的本能反应。心理学有个词叫“恐怖谷效应”:当一个东西越像人,我们越喜欢;可一旦它像到99%,只剩1%不像——比如眼神少点神采,皮肤缺点温度——我们反而会感到恐惧。就像看到一具活生生的尸体,既熟悉又陌生。

从《极地特快》里僵硬的CG人脸,到日本实验室中会眨眼的仿生女机器人,每一次技术逼近真实,都在试探这条心理红线。IRON的猫步太轻盈,动作太协调,反而越过了“合理”的边界。我们宁可它笨拙一点,好证明它是机器。

但这次不一样。过去的机器人让人害怕,是因为它们“差一点像人”;而今天的IRON让人怀疑,是因为它“太像人”。这不是退步,恰恰是突破。当公众的第一反应从“这不像人”变成“该不会是人吧”,说明我们真的走到了技术跃迁的临界点。

技术跑得太快,人心还没跟上。我们习惯了把机器人想象成钢铁侠或瓦力,突然面对一个可能站在你身边微笑的服务员,大脑一时无法归类:它是工具?伙伴?还是某种模糊的存在?

别急着嘲笑那些质疑“藏人”的网友。他们的怀疑,不是愚昧,而是一种诚实的不安。就像百年前的人第一次看见火车喷着黑烟呼啸而来,也会以为那是会跑的铁屋子。

如果你也曾在看到IRON走路时心头一紧,别自责。那不是你胆小,是你还活着,对“人”的定义仍有温度和边界。

下次再看到这样逼真的机器人,不妨多看一眼它的手——那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每一个关节都在模仿我们的动作,却始终无法复制一次真正的握手。它再像人,也给不出掌心的温度。

或许真正的未来,不是机器变得像人,而是我们学会在科技面前,依然守住自己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