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移民,正在被全球驱逐?
最近翻联合国移民署2024年的报告,突然发现个有意思的事:过去总被夸“精英多、能吃苦”的印度移民,怎么突然成了不少国家政策收紧的“重点关注对象”?不是说真的“驱逐”,但像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些以前愿意敞开点门缝的地方,现在都在给印度移民设门槛,有的涨签证费,有的提学历要求,还有的直接缩减配额,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不欢迎”三个字能说清的。
先说说这些接受国的“小算盘”吧,以前它们愿意收印度移民,核心是“划算”。比如美国硅谷,早年间缺程序员,印度人英语好、懂技术还能接受高强度工作,刚好补上缺口;加拿大缺劳动力,印度移民愿意去偏远省份开店、做服务,也能带动当地经济。但现在不一样了,“划算”变成了“不划算”。就说美国,2025年把H-1B签证费涨到10万美元,这可不是随便涨的:据美国移民局的数据,2024年印度申请人的材料违规率是其他国家的4倍,有假学位、假工作证明,还有人拿了签证根本不上班,就靠“挂名”留在美国,这种情况多了,美国自然觉得“没必要再放低标准”。而且现在硅谷本土培养的程序员多了,还有中国、东南亚的人才竞争,印度移民的“不可替代性”没那么强了,政策收紧也就成了必然。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印度移民其实“分层特别明显”,不是所有人都是精英。很多人以为印度移民都是硅谷CEO、医院医生,其实不是,有一部分是靠“留学转移民”的普通学生,还有些是打黑工的底层劳动者。就拿加拿大来说,现在700万印度裔里,有大概200万是近几年通过“短期课程+工签”留下来的,他们没什么高技能,到了加拿大找不到好工作,就扎堆在多伦多、温哥华开咖喱店、杂货店,反而挤占了本地底层的就业机会。有次看加拿大本地论坛,有人说“家附近的小超市以前是本地人开的,东西全还便宜,现在换成印度老板,不仅涨价,还只卖印度进口的零食,想买瓶本地牛奶都得跑老远”。这种“小圈子化”不是文化自豪,更像一种“隔离”,时间长了,本地人的不满自然会积累。
再讲日本,今年8月宣布要引进印度人才的时候,民众直接上街抗议,举的牌子上写着“别让东京湾变成下一个恒河”。很多人觉得这是“歧视”,但深究下去,日本的顾虑其实挺现实的:日本才1.2亿人,老龄化严重是真的缺人,但更怕“人口替换”。据日本总务省测算,如果按印度移民的增速每年大概5万,再过50年,印度裔在日本的占比可能会超过10%,而且他们大多集中在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很容易形成独立的文化圈,到时候日本的语言、习俗能不能保住都是问题。还有卫生习惯的差异,日本民众对“干净”的要求特别高,而印度移民里有些底层群体的生活习惯确实和本地格格不入,比如在公园聚餐后不收拾垃圾,这些小事积累多了,就变成了“集体偏见”。
其实不只是这些国家,欧洲的英国、德国也在调整政策。英国2025年要求印度移民提供十年银行流水,就是怕“穷移民”来吃福利:英国的福利体系本来就紧张,要是大量低收入移民进来,光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就是笔不小的开支。德国更直接,在IT行业搞了“技能双轨认证”,印度的学历必须经过德国机构重新评估,以前随便一个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证就能找工作,现在得证明“你学的东西和德国企业的需求匹配”。这些政策调整,本质上不是针对印度,而是全球化退潮后,所有国家都在算“本土利益账”:以前讲究“互通有无”,现在更看重“就业安全、文化安全”,移民政策自然要跟着变。
这里得说句公道话,印度移民也有委屈。很多人背井离乡不是想“占别人便宜”,是本土实在没机会。印度现在有8亿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总人口的60%,但失业率常年在8%以上,也就是说,差不多6400万年轻人没工作。农村里的人没地种,城市里的人没工打,除了往外走,好像没别的选。有次看采访,一个印度小伙子说“我在孟买做搬运工,一个月挣2000卢比约合170人民币,连自己都养不活,听说去加拿大开出租车能挣3000加元约合1.5万人民币,换你你不去吗”这种“生存驱动”的移民,本身就带着脆弱性,到了老外一旦遇到政策收紧,最先受冲击的就是他们。
不过印度政府也得反思一下,光靠“输出人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是能把本土的制造业、服务业做起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谁愿意漂洋过海去老外受气?就像我国,以前也有不少人移民,但最近十年本土机会多了,很多人反而选择“海归”:2024年我国海归人数突破100万,比2010年涨了5倍,就是因为国内的互联网、新能源、高端制造能提供好岗位。印度要是能像我国这样,把“人口红利”变成“产业红利”,比如把纺织业、电子组装业做大,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移民压力自然会小很多。
还有个点特别有意思,印度移民的“文化融入”其实比我们想象中难。不是说印度文化不好,是他们的“文化粘性”太强了,而且有些传统习惯在老外容易引发矛盾。比如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早就废了,但在海外印度社区里,低种姓的人还是会被高种姓排挤:美国西雅图2023年立法禁止种姓歧视,就是因为有低种姓印度员工举报“在公司里被高种姓同事孤立,晋升机会都被抢走”。还有饮食习惯,印度人大多吃素食、敬牛,这本身没问题,但有些印度移民会要求邻居“不准在家做牛肉”,甚至去超市抗议“卖牛肉不道德”,这种“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别人”的做法,很容易引发冲突。
其实仔细看,现在不是“全球驱逐印度移民”,是“全球移民规则在重构”。以前是“只要你想来、能干活,就给你机会”,现在是“你得能融入、能创造高价值,才欢迎你”。比如我国,也引进外籍移民,但大多是高端人才:2024年我国发放的“人才签证”里,80%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有20%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而且数量控制得很严,一年也就几千人,所以没什么矛盾。这种“高质量、小体量”的移民模式,其实值得印度和接受国借鉴。
最后想说,移民从来不是“一方求着来,一方等着收”的简单关系,是“双向匹配”。印度移民要明白,到了别人的国家,得尊重当地的规则和文化;接受国要清楚,移民不是“负担”,也能带来活力,关键是“筛选好、引导好”;印度政府更要努力,把本土的“就业蛋糕”做大,让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毕竟,谁不想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呢?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