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援军空中覆灭,泽连斯基封锁消息,反称已包围俄军
红军城的天,恐怕是塌下来了。11名美式装备傍身的乌克兰特种兵,连同那架著名的黑鹰直升机,甚至都没来得及触碰到红军城的土地,就在空中化为一团火球。
消息传回基辅时,泽连斯基大概正在对着地图思考如何措辞。这支由情报局长亲自协调的精锐,承载的可是打破俄军包围、解救城内守军的希望。如今,希望连同残骸一起,砸进了冰冷的泥土里。这事儿没法说,不能说。说了,前线的士气就垮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在11月1日俄国防部公布了这次精准打击的战果后,乌克兰官方的战报里静悄悄的。泽连斯基只是含糊地承认红军城的战斗异常艰难,随即话锋一转,高调宣布乌军已在库皮扬斯克方向反过来包围了俄军。一出漂亮的围魏救赵,只不过,是在舆论场上。
这种操作,对于熟悉马里乌波尔战事的人来说,简直是昨日重现。当初亚速钢铁厂的守军也是在一次次援军马上就到的承诺中,打到弹尽粮绝,最终无奈走出地堡。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只不过换了个名字。红军城,这个顿涅茨克地区的后勤大动脉,其战略地位甚至比当年的马里乌波尔更为重要。一旦失守,整个顿巴斯战线的存续都将成为问题,俄军将彻底掌握主动权。
乌军总司令此前还亲自视察了波克罗夫斯克(即红军城),公开否认了俄军形成包围的说法。可事实呢?俄军的无人机早已在空中织好了网,特种部队的直升机一进入预定空域,地面防空火力便瞬间锁定。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伏击,展现了俄军成熟老练的战场控制力。相比之下,乌军的这次突围行动更像是一场赌上顶尖战力的豪赌。
赌输了的代价是巨大的。军事上的失利,必须用政治上的胜利来粉饰,这似乎成了乌军指挥层的一种无奈选择。毕竟,北约的援助与战场表现直接挂钩,虚假的捷报至少能用来证明自己还有一战之力,从而争取到下一批武器。只是,这种信息差对于困守在包围圈里的士兵而言,未免过于残酷。
从军事角度看,坚守红军城的实际价值正在迅速流失,城市易手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可从政治层面考量,守军又必须摆出死战到底的姿态。这种拧巴的局面,恰恰是乌克兰当前面临的核心困境。泽连斯基的舆论维稳虽然能暂时稳住人心,却无法改变战场的根本态势。
红军城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绞肉机,消磨着乌克兰本就所剩不多的精锐力量。当谎言无法再掩盖真相时,更大的信任危机可能就会爆发。这座城市的走向,无疑将决定下一阶段俄乌冲突的剧本,到那时,谈判桌上乌克兰还能剩下多少博弈的资本?这可能是个连泽连斯基自己都不愿去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