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东方血脉”:800万哈扎拉族人为何以中国为精神故乡?

意昂体育介绍 2025-08-07 02:28:37 116

“一个被世界遗忘的民族,为何将遥远的中国视为血脉根源?

在阿富汗崎岖的兴都库什山脉深处,生活着一群与周边民族相貌迥异的人群——他们有着黄皮肤、黑眼睛,自称“中国人”的后裔。

这就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哈扎拉人,人口约800万,却长期饱受歧视与压迫。他们的身份认同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纠葛与生存困境?

被割裂的“东方记忆”

哈扎拉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与融合的史诗。公元7世纪,大唐帝国的铁骑横扫西域,高仙芝率军设立安西都护府,将阿富汗纳入版图。随军戍边的汉人士兵与当地匈奴、波斯人通婚,形成了最早的混血族群。

600年后,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再度踏足这片土地,蒙古军队中的汉人后勤兵与当地妇女结合,“千户”(波斯语“哈扎拉”)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他们的归属感。16世纪波斯人统治阿富汗后,哈扎拉人被强制同化,语言从蒙古语转为波斯语,但他们的饮食(烤馕、奶制品)、居住习俗(圆形毡房)仍保留着鲜明的游牧特征。

基因研究显示,哈扎拉人体内存在高频的东亚染色体单倍群,印证了他们与中国的血脉联系。

“滚回东方去!”——当代哈扎拉人的生存困境

在塔利班主导的阿富汗,哈扎拉人被视为“异类”。普什图极端分子鼓吹“种族净化”,声称他们是“蒙古入侵者的余孽”,甚至发动针对哈扎拉社区的恐袭。2021年喀布尔一所哈扎拉人学校遭爆炸袭击,造成近百名儿童死伤,联合国报告直指这是“系统性种族清洗”。

网络上的争论同样尖锐。有观点认为:“哈扎拉人对中国的认同是生存策略,毕竟中国是地区强国。”但更多声音反驳:“他们的文化基因就是证据,不是攀附。”类似的身份困境也出现在缅甸的果敢族(明代汉人后裔)或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清代回族移民),但哈扎拉人的规模与政治处境更为严峻。

未来:夹缝中的“无根之族”?

阿富汗变局后,哈扎拉人试图寻求国际关注。部分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呼吁中国提供援助,但现实是复杂的。中国在阿利益需平衡各方势力,直接介入民族问题风险极高。而哈扎拉人内部也存在分歧:激进派主张独立建国,温和派则希望争取平等权利。

这一群体的命运,折射出小民族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他们的“中国血统”究竟是历史馈赠还是沉重包袱?当世界聚焦阿富汗的战争与恐怖主义时,谁还记得这群“东方游子”的呐喊?或许,答案不在过去,而在如何为他们争取一个免于恐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