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可夫风评逆转,媒体疏远,经济生活跌入谷底
名字改成安德烈·平可夫,主业防务评论,背景俨然世界公民,曾经靠个“汉和防务评论”混迹国际圈子,在各大媒体上头头是道。结果2022年台海风浪正起,突然说了句让人直冒冷汗的话,建议美军干脆来一次“误炸”,就像当年狂轰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那样,对准中国军舰来一下,世界听了都愣住,这下彻底玩脱。
张毅弘小时候绝对是村里光荣,老一辈都喜欢喊一句“文曲星下凡”,家里学校都围着他转,成绩不用家长操心,自己就考,哪怕是偏远的小镇也攒了点文人的骨气。谁家父母会想到孩子以后会变这样?偏偏遇上了留学潮,一脚踏进日本校园,天真浪漫的文学梦,没两年就被现实敲碎。人生轨道从写诗变成混社会,那年头海外生活哪有想象中容易,日本拼了几年,发现靠理想难混日子的时候,西方媒体的“中国通”生意正热闹。
横着一身语言,中文说得地道,日语跟老乡唠家常,英语能和教授掰扯,俄语也是半吊子通透。放在八十年代就是人才。问题他琢磨明白了,输出“中国内幕”是条赚钱捷径。坐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小屋,每次敲开电视台、智库大门,都是一副满手独家“内幕信息”脸,听众率每年往上涨。《汉和防务评论》又刊又写,收割满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想象,配上各种似是而非的“卫星照片”“内部线报”。
有一回,把上海江边水泥假航母模型拍成“绝密航母试水”,还真有不少外国军情机构信了。被网友扒出来后简直成了段子,几乎在军迷圈传成了梗。更绝的是歼-20事件,平可夫义正辞严押宝八年内中国做不出四代机,说得那叫一个坚定,杂志如果错了就停刊,没想到第二年歼-20直接亮了相,这脸打得,杂志也果断停刊一年,低头认怂。这种乌龙事一路跟着他走到国际舞台,每当被戳穿一回,他就来一次切割、翻篇,对外讲究“立场鲜明”,对内全部归咎于“信息错误”,总能顺势洗白自己,再次上岗。
变色速度常人赶不上,谁都以为他就这样混下去,“中国威胁论”反复包装,靠老一套饭碗还能再端几年,结果2022年这一招把命给搭进去了。“误炸”言论一出来,不止中国人看,就连外国媒体也有点慌,这明显是沾上人道、民族、底线的事,曾经熟悉他的同行、合作智库、采访记者都开始集体装傻,生怕和他扯上关系。
外交部点名,媒体分析,网友自发组队广泛搜索他的黑料,平可夫这个名字瞬间就和“叛徒、卖国、没底线”挂上了等号。曾经的国际特邀嘉宾一夜之间成了孤家寡人,原本靠“中国通”人设好不容易混下来的关系网,瞬间崩塌。美国国会出来澄清根本不听他这个人,日本媒体下架讲话视频,台湾方面更直接,没人理他发的那些分析报告,甚至反手拿他做反面例子。没人再关注他对中国军力怎么解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讲的不靠谱,只能用来娱乐,不再参照。
他苦心经营的杂志遇冷,广告撤了,大批付费用户跑了,实打实的经济滑坡,账上进账清零。生活变味,家庭闹翻。加拿大的房子变前妻名下,温哥华唐人街有人见过他兜售所谓“军事咨询”——内容已经从高大上的“中国战略”,沦落到基础移民政策、签证填表辅导。那张闪亮的“平可夫”签名,旁边越来越多的是“张毅弘”三个中文小字,手写得歪歪扭扭,落在广告条最不起眼的角落,撕下去没剩几块。
旧日朋友基本拉黑,军迷圈把他打成负面典型,“水泥航母张”,网友一句话总结:不用反对他,只需要忘记他。从风光无限变成免费案例,这速度,只有流量时代的反噬才能做到。说到底,出卖自己的人,最后只能被自己出卖。
行业冷漠,社会反感,家庭离散,他本想借助国际平台,把自己包装成中立评论员,结果到头来,平台把他当耗材,消费干净立马抛弃。起起落落都藏在一张纸那么薄的信任里,翻起一塌糊涂,还能指望谁为他说句公道话?
每次有媒体回头追踪,发现“平可夫”这两个字越来越像笑料,除了曾经的丑闻,剩下就是无人关心的沉寂。中国人没有忘记那场大使馆的伤痕,更不会为这种鼓动伤害的人留温情。不管穿多少层外衣,变多少个马甲,中文名写成几个拼音都没用,该来的账迟早清,背叛的下场写在他自己的脚步声里。
看过他之前出席会议的视频,有种刻意摆出来的知识分子腔,又或者摊开手肆意分析中国内幕,推敲再多“底层逻辑”,信任断了就没人再听。靠制造恐慌、兜售虚假分析混日子的年代过去了,同行们悄然换位,连过路人都记得这个笑话。无论哪里出现“平可夫”三个字,留言区集中一色,不屑、不信、甚至调侃,都写在脸上,官方舆论以他为戒,普通民众直接视而不见。
他走到了结尾,还想着用破碎的“专家”名头做点小生意,开着小广告,四处谋一口饭吃。现实没时间同情。走错路,命运递交的考卷一题没答上,好不容易写下名字,还写错了。
这结局也许比口头谴责来得安静,却更扎实。关于张毅弘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个时代提示,什么最不能卖,什么最不能碰,什么最不能忘。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