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息一路狂跌!A股风险高企!“固收+”凭啥稳赚还多拿8个点?

产品展示 2025-11-20 00:54:11 185

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这根本不是错觉,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三年期定存利率已逼近1.5%;银行理财彻底告别“保本”,本金亏损成为常态;股票市场更不用提,A股近年剧烈震荡,普通人稍不留神就成了“接盘侠”。

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正是当下无数投资者的真实写照。

就在这种普遍焦虑中,“固收+”基金悄然走红。

它没有热搜刷屏,却实实在在吸引万亿资金涌入。

截至2025年二季度,“固收+”策略产品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二级债基单季环比增长4.7%。

更关键的是,机构资金正从纯债基金大规模转向“固收+”——这绝非偶然,而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但热闹之下,问题显而易见:市面上的“固收+”产品高度同质化。

打开持仓,清一色是利率债打底、沪深300配一点、可转债塞一些,策略几乎复制粘贴。

投资者在不同产品间切换,体验毫无差别。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正在侵蚀“固收+”本应具备的差异化价值。

为何“固收+”偏偏在此时爆发?

答案藏在投资环境的根本性转变里。

过去,普通人理财路径清晰:存款+银行理财,稳稳当当。

银行理财虽非存款,但刚性兑付是默认规则,到期基本兑现预期收益。

如今,资管新规彻底打破刚兑,理财底层资产透明化,亏损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

与此同时,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五年期定存收益率甚至低于部分货币基金,资金放在银行等于被动承受通胀侵蚀。

股市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2023年微盘股行情狂飙突进,2024年初却集体崩盘;2025年上半年,AI、半导体、高股息板块轮番炒作,节奏快到令人窒息。

普通投资者既无精力深度研究,也难抵御情绪干扰,往往高买低卖,越操作越亏。

于是,“中间地带”需求应运而生:既不愿忍受存款的低收益,又无法承受股票的高波动。

纯债基金年化收益普遍不足2%,跑输通胀;股票基金波动剧烈,回撤动辄20%以上。

而“固收+”精准卡位——以高等级债券构建安全垫,再通过股票、可转债、打新等策略“增强”收益,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争取更高回报。

这种“稳中求进”的逻辑,恰好契合当下主流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

机构投资者持续增持“固收+”产品,因其具备清晰的风险收益特征与资产配置价值。

但需求激增也催生大量跟风产品。

许多基金公司缺乏真正策略能力,仅机械配置70%债券+20%股票+10%现金,便冠以“稳健增值”之名。

结果是产品策略雷同、业绩趋同,市场上涨时集体跟涨,市场调整时同步回撤。

投资者无法通过产品选择实现差异化目标,信任基础正在动摇。

破局的关键,或许藏在“量化”二字中。

量化策略的核心,是以数据和模型替代主观判断。

这恰恰击中传统“固收+”的软肋——过度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经验。

主观策略易受情绪干扰:市场狂热时追高,恐慌时杀跌;基金经理变更更易导致风格漂移。

投资者买入时以为是稳健型产品,实际运作却可能偏向激进,体验极差。

量化则提供纪律性与可复制性。

它不依赖“我觉得”,而是依据预设规则,综合估值、情绪、波动率、转股溢价率等多维指标,动态计算最优股债配比。

决策过程不受市场噪音干扰,避免非理性操作。

更重要的是,量化天然具备分散优势。

主观策略常重仓少数行业或个股,一旦踩雷,组合大幅受损。

量化模型则构建高度分散的持仓,可能同时持有上百只证券,单一个券波动对整体影响微乎其微。

这种结构,与“固收+”追求稳健的本质高度契合。

已有产品验证这一路径的有效性。

银华增强收益基金采用“组合管理+量化体系”双轮驱动。

其股票仓位严格控制在15%-20%区间,杜绝大幅波动;可转债仓位则更具弹性,最高接近29%,但调整完全由“胜率-赔率”双维度模型驱动。

“胜率”衡量投资成功概率,“赔率”评估盈亏比。

模型对资产打分,仅高分标的纳入组合。

2022年股债双杀,市场极度悲观,模型识别可转债估值已处历史低位,安全边际充足,胜率回升,果断加仓;2024年初微盘股暴跌,模型评估可转债赔率不足(潜在收益无法覆盖风险),及时减仓;2025年二季度,权益资产性价比凸显,模型提示加仓,精准捕捉结构性机会。

这种数据驱动的操作,显著优于经验主义。

其持仓极度分散,前十大重仓证券合计占比不足30%,有效隔离个券黑天鹅风险。

风控更设“三重防线”:事前,根据收益目标设定最大回撤阈值,确定股债基准比例;事中,实时监控波动率、夏普比率,偏离即自动调整;事后,回撤超限则强制减仓,并启动模型寻找再入场时机。

效果立竿见影。

截至2025年9月16日,该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达17.94%,大幅跑赢同类平均近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收益8.36%。

规模从3亿飙升至20亿以上——资金流向,是最诚实的评价。

但量化绝非万能。

其最大局限在于依赖历史数据。

若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冲击——如全球系统性危机或全新资产类别崛起——历史规律可能失效,模型或将失灵。

2020年3月美股熔断期间,多数量化策略因波动率骤升被迫平仓,反而加剧下跌。

这证明,再精密的系统也需面对“黑天鹅”的考验。

此外,部分资产信息难以完全量化。

可转债的发行人基本面、管理层诚信、行业政策细微变化等,需深度基本面研究补充。

纯模型可能忽略关键非结构化信息。

因此,真正有效的“固收+量化”必然是“人机结合”:量化提供纪律与分散,研究团队负责复核与微调。

二者协同,方能发挥最大效能。

即便如此,“固收+量化”相较传统模式仍具压倒性优势。

其一,决策极度理性。

模型不受贪婪恐惧支配,杜绝追涨杀跌。

其二,风险高度可控。

分散持仓与动态监测将回撤压制在合理区间,极大提升持有体验。

投资者购买“固收+”,图的本就是长期稳健增值,而非短期暴利。

若产品回撤动辄10%以上,与股票基金何异?

普通投资者选择“固收+”,必须警惕唯收益论。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固收+”的“+”既是机会,更是风险源。

加对了锦上添花,加错了本金难保。

关键在于审视产品策略是否清晰、风控是否扎实、风格是否稳定。

宣传页天花乱坠但策略模糊的产品,务必远离。

量化策略的价值,正在于平衡“增强收益”与“控制风险”。

它不追求极致进攻,亦不盲目保守,而是通过系统化方法,在可承受风险内争取最优风险调整后收益。

如银华增强收益这般,以科学模型决策、分散持仓控波,远比依赖基金经理主观判断的产品更值得托付。

投资不是赌博,感觉终究靠不住。

“固收+”的崛起,是市场环境倒逼的必然结果。

低利率常态化、股市高波动、刚兑彻底消失,共同催生对“稳健增值”的刚性需求。

同质化困局并非死路,量化赋能正是破局关键。

它用数据取代感觉,用系统替代个人英雄主义,直击传统“固收+”业绩不稳定、风格漂移的痛点。

当然,没有任何策略能保证稳赚。

市场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模型亦会失效。

但在2025年低利率、高波动的现实下,这种更理性、更可控、更注重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方式,绝对值得重点关注。

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在不确定中构建让自己安心的逻辑。

“量化+固收+”,或许正是当下兼顾稳健与收益的最优解之一。

有网友直言:买基金如选手机,参数再好看,实际体验才见真章。

有人图省事选销量冠军,有人愿深究策略细节。

前者或短期获利,长期未必稳健;后者虽费心力,却心中有底。

投资终究需自问:你究竟要什么?

是心跳加速的刺激,还是细水长流的踏实?

亦有投资者抱怨:“固收+”快变“固收-”了,市场一调就亏钱。

这话刺耳,却非全无道理。

问题不在概念本身,而在产品名不副实——把“增强”做成“豪赌”。

真正的“固收+”必须“固收为主,增强为辅”。

若一只“固收+”基金波动率超过沪深300,它根本不配此名。

监管层对“固收+”尚无严格定义,导致大量产品打擦边球。

有的股票仓位超30%,有的涉足期货对冲,风险敞口远超投资者预期。

这警示我们:购买前务必细读基金合同,看清投资范围与比例限制,勿被名称迷惑。

随着规模扩张,新探索正在涌现。

部分产品尝试纳入REITs、黄金ETF甚至少量海外资产,以进一步分散风险;有的在量化模型中嵌入PMI、CPI、社融等宏观因子,使策略更贴合经济周期。

这些尝试未必成功,但至少证明行业在进化,而非停滞。

普通投资者无需精通夏普比率或最大回撤。

只需记住:优质“固收+”应让你在大跌时睡得着觉,上涨时又能分享红利。

它不是暴富工具,而是穿越牛熊的压舱石。

2025年尾声将至,全球经济变数丛生。

美联储利率政策摇摆,地缘冲突频发,国内复苏面临结构性挑战。

在此背景下,资产配置比以往更重要。

“固收+”,尤其是真正将风控置于首位的产品,或将成为投资组合中最坚实的基石。

有人问:能否自建“固收+”组合?

理论上可行——国债ETF+沪深300指数基金+可转债基金,自行调仓。

但普通人信息获取、时间精力、情绪控制均难匹敌专业机构。

自行操作极易在该加仓时畏缩,该减仓时贪婪,最终效果反不如专业产品。

与其盲目折腾,不如将专业事交予专业人。

前提是对方真正专业,而非挂羊头卖狗肉。

如何判断?

看业绩稳定性,看回撤控制力,看策略透明度。

若产品三年持续跑赢纯债基金,且最大回撤始终低于5%,大概率下了真功夫。

投资没有标准答案。

激进或保守,取决于个人风险承受力与财务目标。

若目标是五年后购房首付,“固收+”远优于股票基金;若为长期养老储备,或可承受更大波动。

没有最好策略,只有最适合你的策略。

在这个充满噪音的市场,清醒比追逐热点更重要。

当“固收+”被热议时,请冷静自问:它适合我吗?

“+”的究竟是什么?

风险在哪?

唯有厘清这些问题,你的资金才能真正为你工作,而非被市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