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在南海如此频繁,其实最大的依靠并非美国,而是中国始终不愿开第一炮的战略

产品展示 2025-10-25 00:57:16 158

刷南海视频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为什么菲律宾那些船,明明是在火药桶边上疯狂挑衅,船员却还能淡定地举着手机搞全球直播,好像自己不是在危险的冲突一线,而是在网红打卡地?他们难道真的一点不怕擦枪走火,瞬间变成炮灰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他们看穿了的惊天秘密。

要说这戏演得最逼真、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还得是2024年6月17号在仁爱礁上演的那一出。当时,菲律宾派出的根本不是什么“民间补给船”,而是搭载着他们海军特种作战大队成员的硬壳充气艇。

这些人可不是渔民,他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船上被搜出了8支美式自动步枪,个个荷枪实弹,摆明了是想来硬的。当我们的海警船,无论在吨位还是装备上都形成碾压之势,将他们团团围住时,所有人都以为一场激烈的交火在所难免。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全世界都大跌眼镜。我们的海警人员手持冷兵器登上了他们的船,在一番近距离的激烈对峙后,硬是把对方的武器给收缴了。整个过程,紧张到让人窒息,但最关键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颗子弹射出,没有一声枪响。

这简直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动作电影,冲突激烈,但主角们都开了“锁血挂”,绝对不会有致命伤害。这就引出了那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明明占尽优势,明明对方已经亮出了武器,我们却依然选择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是我们不敢吗?当然不是。

这背后,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一条战略红线,一条被菲律宾研究得透透的底牌——我们承诺,永远不开第一枪。菲律宾的南海豪赌,赌的根本不是远在天边的美国航母编队会不会来,他们赌的就是我们这份大国的战略克制与担当。他们把我们的这份善意和耐心,当成了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碰瓷通行证”。

他们算准了,只要自己不搞出人命,无论怎么冲撞、怎么表演,中国的反制措施都会控制在非致命的范围内,比如用水炮喷射、用船体挤压、用登船临检。而这些画面,恰恰是他们最想要的,是他们拿到国际舆论场上卖惨、哭诉“中国霸凌”的绝佳素材。

这种策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发言人杰伊·塔里埃拉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主张性透明”。说白了,就是把碰瓷的过程搞成一场全球直播。每一次出发前,他们都会邀请一大堆西方记者随行,长枪短炮地准备好,就等着捕捉中国海警执法的瞬间。

如果他们真的害怕冲突升级,害怕我们的海警会按照法律开火,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把记者这种“宝贝”带到火线上当靶子。正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确信我们不会动真格的,这场危险的“真人秀”才能一季又一季地演下去。

当然,这么一套精准利用规则漏洞、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反复横跳的“灰色地带”玩法,光靠菲律宾自己是想不出来的。每一场看似鲁莽的碰瓷大戏背后,都站着一个经验丰富的“总导演”——美国。早在几十年前,美国战略界就在鼓捣这种用最小风险、切香肠的方式来改变地缘平衡的策略了。

到了2015年,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更是发布了《“灰色地带”白皮书》,把这套战术理论化、系统化。他们给菲律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情报分享、舆论包装到外交站台,一条龙服务。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不断发布各种报告,抹黑我们在南海的正常活动;西方媒体则紧随其后,把我们塑造成“南海军事化”的罪魁祸首。

他们还不断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给菲律宾打气壮胆,诱导它冲在最前面,充当消耗中国的“马前卒”。

导演给了剧本,但演员为什么这么卖力地演出呢?因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自家后院,已经快要着火了。根据2024年的民调,高达73%的菲律宾民众对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的表现感到不满,生活成本的飙升让普通人怨声载道。

政治上,2025年的中期选举,马科斯领导的执政联盟也并未取得预想中的压倒性胜利。当内部矛盾尖锐到无法调和时,制造一个外部的敌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就成了转移民众视线、巩固自身权力的最好用、也最廉价的“政治吗啡”。

于是,我们看到菲律宾一边大喊“渔民生计受威胁”,一边却推出了耗资2566亿元人民币的“地平线3”军事现代化计划,疯狂采购美国的F-16战斗机、德国的潜艇和印度的导弹。可笑的是,在巴拉望沿岸,那些被他们当作借口的渔民,可能连修补渔网的钱都凑不齐。

当马科斯政府兴高采烈地在港口迎接前来军演的美国军舰时,他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就在不远处,东盟其他国家的港口,正静静地驶入一艘艘满载着中国投资和新能源产品的货轮。那里没有震耳欲聋的礼炮,却有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话说得非常直白:“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想听命于任何大国……我们与中国没问题。”当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3.0版谈判不断推进,整个区域都在拥抱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时,菲律宾却选择将自己绑上别人的战车,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海洋里,扮演一个孤单的小丑。

错把克制当成胆怯,是赌桌上最致命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