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的疑问,杜聿明最后一次问郭汝瑰:你当年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1981年5月,于北京医院的病房之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杜聿明,紧握着前来探望的郭汝瑰伸出的手。
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虽已被肾衰竭的折磨变得瘦骨嶙峋,但他的目光依旧坚定如初。
据目击者所述,杜聿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挣扎着问道:我再问你最后一次,你当年是否曾是共产党员?
杜聿明心藏此问题30年。
他今得答案。
01
提及杜聿明对郭汝瑰的怀疑,实则并非毫无根据。
自1940年代起,杜聿明便对这位“郭小鬼”心生疑窦。相较于其他国民党将领的优渥生活,郭汝瑰却家境贫寒,生活拮据。
杜聿明某次拜访郭汝瑰时,踏入屋内不禁愕然。这哪里是中将府邸的模样?屋内连一把体面的沙发都找不到,那把破旧的沙发上甚至还有修补的痕迹。
在那个时期,担任国民党职务的人,无不捞取了大量财富。即便是杜聿明,也不能算作廉洁的官员,但与郭汝瑰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可谓霄壤之别。
郭汝瑰先生堪称清正廉洁,这种品质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他淡泊名利,不近女色,甚至从未有过轻率的行为。在国民党将领中,他堪称独树一帜。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清廉并非出于虚饰,而是源于他对国民党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个人信仰的坚定执着,这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追求。
杜聿明当时心中思忖:此人恐怕不是作态,便是真有疑点。
尤为令杜聿明心生疑窦的是战事进行之际。每逢编制作战策略,郭汝瑰虽在表面上看似协同无间,却总觉其中有异。尤其在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中,杜聿明身处前线指挥,其部署看似周密,然而却处处陷入被动之境。仿佛共产党早已洞察他们的作战图谋。
为何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总是被对方准确预知?为何郭汝瑰所设计的计策,表面上看似优势,实则却将国民党军队引向了陷阱?
杜聿明心中愈发不安:此事必定藏有内奸。郭汝瑰,无疑是首要的嫌疑人。
他将该构思告知蒋介石,不料蒋介石立刻大发雷霆。蒋介石认为杜聿明纯属无稽之谈,郭汝瑰是他极为信赖的“军中英才”,怎会是共党成员呢?
杜聿明却深觉其中不妥。那股直觉如同利刺,深深扎入心扉,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拔除。
02
郭汝瑰身份复杂。
1907年,郭汝瑰诞生于四川铜梁县一个渐趋式微的文墨之家。其父乃清末秀才,对彼时社会的种种现状深表不满,日日在家中抱怨不止,对诸多事物均有所指责。
自幼年起,郭汝瑰便耳濡目染,心中早已悄然种下了叛逆的种子。
1925年,年仅18岁的郭汝瑰踏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的校门。彼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鼎盛时期,军校中共产党人的身影屡见不鲜,周恩来、恽代英等杰出人物亦在此从事政治工作。
1928年5月,年仅21岁的郭汝瑰,在同学袁镜铭的引荐下,悄然踏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大门。
风光难持久。自四一二政变爆发,一股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郭汝瑰被指派赴日本深造,自此与组织断绝了联络。
失联已十几年。
在日本期间,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目睹了日本人的丑恶嘴脸,郭汝瑰愤懑不已,遂毅然决然退学返回祖国。
归国之后,他顺利考入陆军大学,成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华,他得以步步高升,最终成为陈诚身边不可或缺的心腹猛将。
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关键战役中,郭汝瑰屡次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因而深受蒋介石的信赖与倚重。
他心中始终挂念着一件事情:如何再次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国民党内那些官员的贪污腐败之行,他深恶痛绝,耿耿于怀。眼见前方战士浴血奋战,而后方却有一群人趁机中饱私囊,这种鲜明的对比,让郭汝瑰愈发坚定了起初的抉择。
1945年2月,机遇降临。
03
1945年2月的一个清晨,郭汝瑰于重庆军政部门前偶遇了昔日同窗任逖猷。
昔日同在黄埔军校相识,彼时又共事于郭汝栋麾下。任逖猷曾是共产党员之列,然今已退出党籍。
郭汝瑰将他引至无人的角落,谨慎地询问是否有所“关系”。
任逖猷惊恐之色溢于言表,面容失色,急忙摇头解释,称他们早已中断了联系。
郭汝瑰心中充满了失望。然而,在任逖猷即将离去之际,他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堂弟任廉儒,你也应当相识,他原来也出身于同一地域,不知你如今是否与他仍有联络。”
几天后,任廉儒访郭汝瑰家。
经过数度试探,任廉儒核实了郭汝瑰的身份及其所思所想,随即迅速向董必武作了详尽的汇报。
1945年五月,郭汝瑰与董必武先生得以相见。
夜深人静,郭汝瑰与任廉儒于室内点烛夜话,他将这些年来所历之事与所思所想,悉数倾吐,毫无保留。
董必武倾听完毕,略作沉思,随后表示,对于郭汝瑰恢复党籍的请求,在原则上予以许可,然而,这一过程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
郭汝瑰表达出前往延安的意愿,而董必武则微微摇头,指出前往延安的实际作用有限,他认为继续留在此处,为党组织提供宝贵的情报,更能发挥其价值。
郭汝瑰心中顿悟。自此,他化身为潜伏于国民党高层的秘密工作者。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获胜利。蒋介石随即着手策划反共策略,并制定了《国军战斗序列》等极为机密的受降及兵力部署方案。
这些计划仅印刷了极有限的副本,蒋介石更是下达严令,要求彻底销毁所有底稿。
他未曾料及,在梦境中亦难以想象,这些绝密计划竟是通过任廉儒的手,辗转交至董必武之手。
凭借这些情报,共产党迅速采取行动,对日军发起了攻势,实力因此迅速增强。
自此,郭汝瑰犹如一把嵌入蒋介石心脉的锋利匕首,源源不断地向外界输送着情报。
04
1947年,郭汝瑰荣膺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此职即作战厅厅长。这一职位举足轻重,关乎国民党军队作战计划的掌控。
在孟良崮战役的关键时刻,郭汝瑰迅速将整编第74师的详尽情报传递出去。最终,解放军成功全歼了这支赫赫有名的王牌部队,张灵甫亦当场英勇牺牲。
蒋介石怒火中烧,却未曾料及,这场败仗竟与自己所信赖的郭汝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淮海战役,亦称徐蚌会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48年11月10日,蒋介石于黄埔官邸召集军事会议,旨在商讨战事策略。会上,经慎重讨论,决定紧急派遣黄维兵团驰援徐州。
会议甫一结束,郭汝瑰便将《徐蚌会战作战计划》在内的九份绝密文件悉数交付给任廉儒,并叮嘱其即刻转交至地下党手中。
凭借这些关键情报,解放军提前部署了周密准备。黄百韬兵团遭遇围歼,黄维兵团亦全军覆没,而杜聿明亦沦为阶下囚。郭汝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潜伏的最高级别战略间谍,他所提供的情报对战役的胜利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杜聿明在战线上孤军奋战,却浑然不觉,每一步的举措均早已落入了敌方精心的谋算。
那份心情宛如身处明处却与暗战,无论怎样努力,胜利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直至1948年12月被俘,杜聿明才真正体会到了“败局已定”的含义。然而,他仍旧困惑,究竟是谁泄露了机密?
1949年12月,郭汝瑰率领的第72军在四川宜宾发动了起义。这一消息传至蒋介石耳中,他愤怒至极,几乎跳脚大骂:竟没想到郭汝瑰竟会成为共产党最大的间谍!
一切已晚。
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时光,直至1959年,他作为首批获特赦的战犯之一重获自由。此后,他跻身全国政协委员之列,继续为国家事务贡献力量。
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疑问:郭汝瑰究竟是否属于共产党?
每逢相聚,杜聿明屡次巧妙地提出此问。然而,郭汝瑰却总是含笑不语,或仅以言辞含糊其辞。
杜聿明的心中愈发感到不安。那疑问如同巨石般沉重,压得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05
1981年五月,杜聿明先生因肾衰竭之症入住北京医院。医者在私下与家属交流时,无奈地透露,这位资深长者恐怕时日无多。
闻讯而动的郭汝瑰,急速从四川赶赴北京,抵达老战友病榻之前。
杜聿明一瞥见郭汝瑰,眼中顿时闪现出一抹亮光。他们闲谈往事,气氛颇为融洽,轻松愉悦。
在交谈间,杜聿明猛地攥住了郭汝瑰的腕脉。
杜聿明语气虽显微弱,却充满坚定之意:“郭汝瑰,我最后一次询问,你当年是否加入了共产党?”
此番,郭汝瑰并未选择逃避。他凝视着杜聿明那充满期待与执着的目光,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此疑问长久以来始终萦绕在杜聿明心头,而他亦将这一秘密深藏于心底,长达三十余载。
郭汝瑰轻抚杜聿明的手背,语气悠长地说:“光亭啊,往昔我们仅因政见各异。”
这话默认了。
杜聿明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多年的心结终于得以解开。他苦涩地笑着说:“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绝非寻常之人。”
杜聿明续道,自那郭汝瑰家中那套修补过的沙发映入眼帘,他便察觉郭汝瑰与众不同。及至战事爆发,他总疑心敌方早已窥探到了我方部署。
郭汝瑰向杜聿明询及是否曾告知蒋介石此事,杜聿明微微摇头,回应道:“告知过。”然而,蒋介石对此却深表怀疑,甚至斥责杜聿明疑心过重。
两位长者于病房中交谈良久。杜聿明详细询问了诸多细节,郭汝瑰亦坦诚相告,毫无保留。
杜聿明回忆道,在淮海战役期间,他屡次试图私下向顾祝同报告战况,不愿让郭汝瑰知晓。
郭汝瑰点头,知悉。
杜聿明长叹一声,语气中流露出无奈,道:“可惜顾祝同并未听从,甚至劝诫黄埔同学避免内斗。若当时能及早揭露郭汝瑰的真实身份,或许情形将大为不同。”
郭汝瑰轻轻摇头,坦言即便发现了,那不可避免的终将如期而至。
杜聿明心有所思,即便当时真将郭汝瑰擒获,国民党真的就能逆转局势吗?恐怕未必如此。
杜聿明询郭汝瑰近况。
郭汝瑰答:当然。
这句话中藏有重大秘密。
06
事实上,自郭汝瑰发起起义以来,鉴于保密的迫切需求以及历史的复杂性,他的真实身份始终未能得到组织的正式认可。
他历任川南行署交通厅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等职位。尽管这些岗位并非显赫,郭汝瑰却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二十余年来,他宛如一位平凡的起义将领,勤勤恳恳地投身于工作,静候着组织的肯定与认可。
直至1980年4月,年届七十三的郭汝瑰向中央组织部寄去了一封详尽的信件,其中详述了他毕生的历史,并正式提出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自1928年入党至今,长达52年的漫长岁月,见证了其对于信仰的执着坚守。
经中组部细致的调查与严格核实,充分确认了郭汝瑰先生的历史功绩。1980年,党组织正式批准其恢复中国共产党的党籍。
郭汝瑰73岁,再次在党旗下宣誓。
1981年,郭汝瑰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杜聿明听后,眼神复杂。
杜聿明紧握着郭汝瑰的掌心,感慨道:“你的一生,可谓是实至名归。”
郭汝瑰轻描淡写地言道:“各为其主,不过是如此罢了。我们那一代人,皆怀揣着各自的信仰。”
杜聿明颔首应道:“确实如此,信仰各异,所选择的路径自是迥异。”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走完了人生旅程。这场交谈,遂成为了这两位资深战友间最后一次的诀别。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先生走完了他长达九十年的人生旅程。
他们这一辈人,见证了我国最为波折动荡的时期。有人毅然选择了国民党阵营,有人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的一边,也有一部分人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改变初衷的决定。
三十年后,两位老人于病榻前坦诚相对,这亦是对那段过往岁月的圆满收尾。
在许多情况下,真相并非最关键所在。真正重要的是,在历经无数波折之后,两人仍能保持朋友的身份,相互交谈。
郭汝瑰抉择了信仰之路,杜聿明则矢志忠诚。虽立场各异,然而二人均系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那可能是那时代的温情所在。